农产品消费技巧分析论文_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

1.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现状及化解对策研究的论文

2.关于农业技术推广论文2000字(2)

3.农业政策浅析论文|农业政策

4.分析江西农产品品牌怎么样塑造?(毕业论文)

5.“牡丹江市农产品企业如何应对农产品价格上涨” ,要写论文了,这是论题,谁能帮我弄个大纲啊?

6.农业技术推广论文3000字

农产品消费技巧分析论文_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

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现状及化解对策研究的论文

       我国农产品出口现状和问题的分析

        一、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现状分析

       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1999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连续两年滑坡,由1997年151亿美元下降到1999年的136亿美元。200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创1995年来的最高记录,达到1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逐年下降,由1995年的9.9%下降到2000年的6.3%。但农产品贸易一直保持贸易顺差。

       今年截止到7月份,我国农产品出口出现负增长,出口额为88.5亿美元,同比下降0.77%。农产品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下降到6%。

       (一)6、7月份,我国农产品月度出口额同比连续滑坡,导致累计出口额同比出现负增长幅度

       从我国农产品月度出口额增长情况来看,前5个月我国农产品出口情况比较稳定,累计出口额呈正增长。但是5月份以后出口速度开始放慢,5、6月份当月出口额与上月相比分别下降10%和0.3%,6月份当月出口额比上年同期下降14%,由此上半年累计出口额出现了0.09%的负增长。7月份当月出口额又比上年同期下降5%,使累计出口额同比负增长幅度扩大到0.77%。

       (二)农产品出口结构开始转变,谷物、棉花出口额下降,水产品、蔬菜和其他农产品出口形势较好,畜产品和食用油出口变化不大

       今年1-7月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同比共减少0.69亿美元,其中减额最大的是谷物和棉花,分别减少3.23亿美元和1.84亿美元。然而水产品、蔬菜和其他农产品出口额增幅较大,分别增加了1.52亿美元、1.21亿美元和1.22亿美元。

       谷物出口除小麦出口增加外,大米、玉米出口均大幅度下降。谷物出口511万吨,同比下降32%。其中,大米出口109万吨,同比下降41%;玉米出口364万吨,同比下降33%;小麦出口大幅度增加,达到27万吨,同比增长145%;

       棉花、食糖出口也大幅度下降,进口则大幅度增长。棉花出口4.9万吨,同比下降80%,食糖出口4.8万吨,同比下降78%。

       食用植物油出口量增长50%,达到7.2万吨。其中菜油、豆油出口量分别为3.2万吨和3.1万吨,增长幅度分别达到76%和54%。

       蔬菜、水果出口继续保持良好增势。蔬菜出口218万吨,同比增长22%;水果出口74万吨,同比增长2%。

       畜产品出口额持平略增,出口额为16.6亿美元,同比增长1%

关于农业技术推广论文2000字(2)

        分析农产品企业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论文

        前言

       

        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市场上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而社会对农产品的安全、质量等也变得更加重视和关心。以青年蛋鸡养殖为例,当前亟需将青年蛋鸡的养殖过程规范化,统一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生产。农产品的企业标准化生产和销售可以产生更大的规模效益,而且便于进行科学的管理,对于满足市场需求、践行市场标准、促进农业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

        1农产品企业标准化概述

        1.1什么是农产品企业标准化建设

        众所周知几乎所有的工业生产都是规模化生产,从原料采购、产品生产到产品流入市场和销售都有着专业而标准化的程序。但是长久以来,农产品的生产尤其是养殖业中,农村散户自家的养殖依然占有着很大的一部分,这样不便于进行统一的管理,因而也就无法保证市场上农产品的质量。这些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和进步,国内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加大,因而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成为了整个社会都无比关注的问题。以养殖为例,为了保证养殖出来的禽、畜类产品的质量,需要从引种就严格把关,进行科学统一的管理,引种、生产再到销售等环节都要按照程序化来进行,这就是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而进行标准化生产的企业,就承担起了生产优质农产品的重要责任,需要加大投入,加强农产品企业的标准化建设,以企业标准化的管理和经营带动当地农业先前发展。

        1.2农产品企业标准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1.2.1实现规模化生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农产品企业在建立起标准化生产体系后,就可以像工业生产一样达到规模效应,产生规模经济效益。标准化而统一的管理,可以在各项材料采购成本上进行预算,最大化降低成本,在生产过程及疾病防控上也可以做的更到位,科学生产可以减少疾病等不可控因素造成的损失,另外在市场销售上也更容易获得销售渠道,做到产品顺利进入市场,减少压仓带来的损失。因为农产品更多的是季节性的产品,因此更需要建立起一个标准化的体系来进行统一生产和管理,从而最大化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2.2树立企业形象,扩大市场影响力

        实施了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就可以把占有的零散市场集中起来,通过加强管理和科学生产,提高产品品质,就可以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实施标准化生产的农产品企业,也能更多地和单个农户打交道,树立起积极正面的企业形象,获得更加稳定的供销渠道,扩大市场上的影响力。这些都是没有标准化生产的农产品企业很难拥有的。

        2农产品企业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分析

        2.1农产品企业标准化工作中的问题

        2.1.1标准化组织机构并不完善

        目前我国农产品企业标准化生产组织机构在数量上还有所不足,市场上还有很大部分是散户个体所生产的农产品,而养殖业的粗放经营还很多,使得市场上的养殖产品质量很难保证。频发的禽流感就和养殖标准化管理的不足有很大关系。所以在农产品企业标准化体系的建设上,我国还没有一个成熟的体系,而对标准化生产的推广,建立起更多的标准化生产农产品企业则是当前的首要目标。

        2.1.2农产品生产管理标准比国际标准低

        在农产品标准化工作中,所采用更多生产管理标准普遍比国际标准要低,一方面我国农产品企业标准化的不成熟是重要原因,而另外一方面在生产管理上的不完善则是更重要的因素。比如某些水稻品种由我国自主研制,但是在生产上并没有指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导致有的企业采用废弃或者自己建立的标准,这样在市场上就会出现标准的混乱,不能有效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也就无法起到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作用。

        2.1.3质量监控不够到位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我国当前食品市场上的重要问题,“瘦肉精”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使得社会对国内食品质量管理的关注和反映空前激烈。究其原因,还是和质量监控不够到位有关系,这在农产品标准化工作中也有存在。在农产品企业标准化工作中,由于技术不合格、管理有问题等原因,使得流入市场的农产品存在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细察这些生产企业,在农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的质量监控都有漏洞存在,因而也就无法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2.2农产品企业标准化工作应采取的对策

        2.2.1加强对农产品标准化工作的重视

        任何产品的质量都是占领市场的首要标准,农产品企业标准化就是提高市场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农产品企业需要对标准化工作引起更大的'重视,积极争取成为标准化示范区。如今国内农产品企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一直在进行,这就需要农产品企业积极相应和配合。以养殖标准化为例,养殖企业要建立起完善的养殖标准体系,明确生产标准,杜绝无标准生产的现象,把科学、安全地养殖农产品放在工作首要位置上。只有把农产品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所有环节纳入到标准化管理中来,才会把农产品的粗放生产逐渐转化成集约化的生产和经营,提升农产品的质量,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2.2.2加强对标准化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的研究

        农产品企业标准化体系的建设离不开相关技术的支持,当前我国在标准化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的研究还不足,也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标准化战略体系。我国需要根据自身国情的需要,研究适合国内发展的农产品标准化技术。在标准化管理上,也要开发出一套全面的管理体系,及时发现管理中的问题和漏洞,积极采取措施提升农产品生产的管理质量。只有提升农产品标准化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才能保障农产品的质量,达到农产品的市场要求标准。

        2.2.3采用国际上的先进标准

        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的农产品在全球市场上面临了更激烈的竞争,要想提高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就必须要用国际标准来规范生产。同时我国又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不能只跟着采用别国制定的标准,要结合国际市场和国内实际情况来制定出最适合的标准。我国在农产品标准化上的研究成果其实并不少,但是只有将成果转化成标准,才能对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起到指导作用,才能使国内标准变的更加先进,发挥出农产品标准化的作用。

        2.2.4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

        农产品标准化离开了监督管理就很容易产生质量上的问题,市场上饱受指责的“瘦肉精”等食品安全问题很大部分原因就是监管不到位。将1509000, 15014000, MGP, SOP, AHCP等准则标准践行到质量监督管理中,对农产品进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及无公害认证,这些只会让消费者买得更加放心,从而拓展农产品的市场。客观来说,如果没有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作为保证,农产品企业标准化工作做得再好,也不能发挥出标准化的真正作用,依然不会获得一个大份额及高支持率的市场。

        3青年蛋鸡养殖标准化的创建

        了解了农产品企业标准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下面以陕西盛发现代农业公司的青年蛋鸡养殖标准化为例,探讨如何在实践中创建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成立于2013年四月的陕西盛发现代农业公司是一家主经营家禽的饲养,种植及农产品销售的现代农产品公司,在家禽养殖上有着强大的实力和丰富的经验,是陕西省青年蛋鸡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承担单位,为陕西省农业标准化的推广贡献力量。

        3.1青年蛋鸡标准化养殖中鸡舍的建造

        在青年蛋鸡标准化养殖中,鸡舍的建造是一大重点。由于标准化养殖具有相当大的规模,所以在青年蛋鸡养殖中需要转变观念,首先是对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建设,之后才能进行养殖和管理。具体来说,鸡舍养殖上要在下面这些方面进行重视。

        3.1.1鸡舍的设计

        在鸡舍的选址上,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满足畜牧工程在技术上的标准;其次由于养殖规模很大,环境上的微小改变可能就会在鸡群中被放大,所以鸡舍的设计需要便于对环境进行控制,具有足够的采光性能,设置一定数量的通风口,并且有利于在鸡舍内进行日常的消毒和清洗工作;另外由于陕西地区处在北方,因此在冬季要能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鸡舍总体设计理念必须符合青年蛋鸡标准化和规模化养殖的要求,并且便于对鸡舍进行日常的管理。

        3.1.2鸡舍的管理

        鸡舍的管理主要分为鸡群密度管理、光照管理、通风管理及防疫管理等。青年蛋鸡的管理要按照国内和国际上先进标准来进行。很多人认为青年蛋鸡还处在雏鸡阶段不能产蛋,就不用考虑产蛋率和产蛋质量的要求,因此在饲养上可以适当降低要求,喂食便宜资料,鸡舍管理也不用太严格,这是十分错误的观点。青年蛋鸡虽然和蛋鸡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处在雏鸡阶段不会下蛋,但是实际上青年蛋鸡的营养依然十分重要。例如鸡舍的笼子不能有坡度,这样青年蛋鸡在上笼和休息时在坡度上易产生疲劳,不利于骨骼的发育,因而对于青年鸡的管理来说,上笼时间也可以适当晚一些,让青年鸡有足够的活动时间,以促进其生长发育。

        3.2青年蛋鸡养殖防疫安全体系的建设

        青年蛋鸡的标准化养殖工作中,安全防疫工作必不可少,其中主要的工作包括下面这些方面。

        3.2.1建立完善的防疫制度

        为了保障青年蛋鸡的生长健康及出笼质量,建立完善的防疫制度必不可少,根据鸡舍的条件、各传染病的规律等因素来全面指定,在防疫工作中对疫苗进行严格的检测,确保疫苗发挥出防疫作用。另外消毒工作也要定期进行,由于青年蛋鸡还没有成熟,消毒频率要相对高一点,做到每周至少一大消毒、每日一次小范围消毒,在春夏等疾病多发季节更要重视。

        3.2.2注重鸡舍的清洁卫生

        鸡舍的清洁工作包括定期卫生打扫,以及通风通光的管理等,在空舍的时候,进行全面的打扫、清洗、消毒、干燥等程序,在鸡群入住之后控制好环境通风通光。对于鸡舍产生的废弃物分类进行处理,比如鸡粪的处理可以和周围地区的农作物种植商或者个体农户合作,投入到农作物的种植中,实现生态化的生产。

        3.2.3设置安全隔离区

        在青年蛋鸡标准化养殖中,为了保障鸡群整体的安全,需要设置一定的隔离区,严格杜绝和其他禽畜共同混养,建造的鸡舍要防止鼠、鸟等野生动物的进入,定期灭虫杀毒,对于出现病况的青年鸡要及时隔离治疗,避免疾病的扩散。安全隔离区是鸡群健康安全的一大屏障,需要在鸡舍建设中就重点考虑。

        4总结

        农产品企业标准化工作对于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农产品企业要积极建设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加强标准化管理,提升企业自身效益水平的同时,作为示范区龙头企业,也有力带动和促进了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为国家农业标准化做出贡献。

;

农业政策浅析论文|农业政策

       农业技术推广论文2000字篇2

        浅谈影响生态农业推广的因素

        摘要: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我国是农业大国,如何更好推广生态农业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本文以河南焦作市的一个村庄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调查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生态农业基建支出和人力资本是影响该村发展生态农业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生态农业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建议

        一、引言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 经验 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马世骏院士为代表的学者就指出,要以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概念与观点来指导农业的研究与实践。1981年,马世骏先生在农业生态工程学术讨论会上提出了?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生态工程建设原理。1982年,叶谦吉教授在银川农业生态经济学术讨论会上发表?生态农业?我国农业的一次绿色革命?一文,正式提出了中国的?生态农业?这一术语。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决定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方向。

        我国的农业具有发展分散,农业结构单一,粗放式经营的特点,这就要求按照生态农业的理念和规律,因地制宜的建设高产、优质、低耗、可持续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经过30年的发展, 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从无到有, 从小范围试验到大面积实施, 全国各地区的生态户、生态村、生态乡、生态县蓬勃发展起来。目前, 已初步形成了生态农业的技术体系, 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应看到其中的很多问题,许多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

        陈学军(2010)在对?生态农业的金融支持?的讨论中得出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创新金融产品;建立补偿风险机制以及信用担保体系加大资金;张燕(2011)在?生态农业的技术推广?中得出要建立适应生态农业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在生态农业的制度的研究提出了:加快管理制度,科技创新及推广制度,法律制度等的建设;王坚(2007)在中国产业化研究中提出建设农业生态基地;积极推广农产品认证制度;开发生态农业产业链等;王利群(2011)通过规范分析得出要对农民进行学历教育,专业技能,网络信息化, 政策法规 等方面进行培训;在区域化研究领域,有刘亚菲(2006)对江西省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和模式的分析,指出其制约因素,并提出对策和 措施 ;王金爽等对盘锦市的生态农业发展综述。

        但这些研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分析过于笼统,大部分在于理论叙述,很少有数据分析和计量;2、研究缺乏持续性,导致很多对策没有时效性,依旧是几大方向;3、生态农业有很强的区域性,目前对生态农业的研究大多还在全国层面,对区域的研究也不太深入,没有可实施性。

        本文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选择河南焦作市山阳区百间房乡上马村这一区域进行调查,把影响该区域生态农业推广的因素量化,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给出相应的建议。

        本文的结构:第一部分主要是模型的建立,包括指标选取和数据说明,初始模型假定,模型检验,模型修正和模型分析;第二部分给出主要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深入。

        二、模型的建立

        (一)指标选定及数据说明

        本文所选的1990?2006年数据是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08》和《河南统计年鉴2008》,以及实际搜集到的资料统计、计算、分析而得。现对相关变量给予说明。

        1、生态农业实际产值Yi

        已知该地区第i年农业产值占河南农业产值的比重Wi1,调查到的该地区农业中相应年份农、林、牧、渔等生态农业比重Wi2,河南农业产值ni,以1990年的农村消费物价指数为100,算得各年相应的消费物价指数ci,由以下公式算得第i年的生态农业实际产值Yi

        Yi = niWi1Wi2/ci(i = 1990,1991...2006)

        2、生态农业基本建设支出X1i

        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即政府财政直接用于发展农业和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各种固定资产投资,是发展农业的物质载体和基本要素。该地区的X1i由下列方式给出:

        X1i = XWi3Wi4/ci

        其中X是河南投到农业基本建设的资金的序列,Wi3是投到该地区的比重,Wi4是投到生态农业的比重,ci同上。

        3、人力资本水平2i

        由于人力资本存量数据的不易获得性,我们以比例的形式给出。首先使用教育年限法,以该地区历年从事农业人员数和其受教育状况计算人力资本存量,根据该地区人口资料有关受教育的分类,将教育层次分级,以各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权数基值并作适当调整得存量H:

        H1 = ?HEimi H2 = ?HAimi

        其中,HEi为第i学历层次的从事生态农业的人数,HAi为第i层从事农业人员总数,mi为第i学历水平的受教育年限,将文盲半文盲m1定为0.5年,小学m2为6年,初中m3为9年,高中m4为12年,大学及以上m5为16年 , X2i = H1/H2。

        4、生态农业科技投入X3i

        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是指用于农业科技引进、研究和推广的支出。同样的,X3是投入河南省的科技资金序列,Wi5是投入到该地区的科技资金比重,Wi6是生态农业所占比重,X3i=X3Wi5Wi6/c

        5、生态农业环境投入X4i

        环境投入是指用来进行环境改善,环境保护,抵制自然灾害等支出,这些数据由调查直接可得,平减过消费指数即得。

        6、其他生态农业支出X5i

        其他生态农业支出包括除以上其他以外的所有用于跟生态农业有关的支出,主要包括对生态产出的检测标准的完善投入,产出和市场的对接服务支出,以及相应的政府管理体系的投入。此项主要用剩余法算得,同时随物价做相应调整。

        (二)初始模型假定

        Y = C0 + C1X1 + C2X2 + C3X3 + C4X4 + C5X5 + e 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初始模型进行估计,结果如下图:

        该模型R2=0.9742,2=0.9625可决系数很高,F检验83.147,明显显著,但 X1、X3的系数为负,与预期相反,且系数的t检验不显著,这表明很可能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三)模型检验:

        算得各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得下列矩阵

        由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相互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确实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四)模型修正

        1、现采用以下 方法 进行模型优化,筛选最佳模型(表中列出了所有回归模型,其中一元回归模型只取了Y关于X2的模型,括号内为t值):

        根据以下标准:

        I 系数符合经济意义,不能为负

        II 所有解释变量全部显著

        III 可决系数要高,此模型中要大于0.93

        筛选得模型2,3,7,9符合。

        2、对2,3,7,9模进行自相关性检验(DW检验)

        DW3=0.809 < DL=1.015

        DW9=0.89 < DL

        以上两个模型明显存在正相关,排除。

        剩下的2,7模型的自相关性均无法判断,DW介于DU和DL之间。

        3、对2,7进行异方差检验(White检验)

        结果如下:

        模型2

        R2 = 0.256431,P = 0.597552

        模型7

        R2 = 0.402251,P = 0.271913

        可以看出两个模型均不存在异方差,但考虑到P值越小越好,综合分析,认为模型2更优。

        4、最优模型

        Y = -2.544551 + 23.38843X1 + 39.75376X2

        t值 (8.322649) (8.802230)

        R2 = 0.97,2 = 0.967

        5、模型分析:

        模拟程度分析:由模拟结果可知,最终模型的模拟结果比较满意,拟合度较高,说明最终模型预测效果较好。

        经济意义分析:

        从预测结果看,基本建设支出每增加1个单位,生态农业产值增加23.39单位,人力资本水平每增加1,产值增加39.75,显然,基建和人力资本对产值有重要的影响。

        三、引申

        从统计数据的过程来看,现在还很少有具体的关于生态农业直接的数据,这也增加了数据获得的困难,好在该调查地区较小,人口相对较少,作者对此地区又非常熟悉,所以获得了第一手资料。从Y值来看,生态农业产值逐年增加,比率不断上升,说明生态农业正逐步推广,但从相对值上看,生态农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此地区的模拟回归方程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还不够,规模不够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不足,所占比率不高,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动力还有待进一步体现。同时,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不高,严重影响了生态农业的推广,学习渠道和培训机会的稀缺更使得推广难上加难。

        虽然模型方程中未体现其他三种因素,但并不代表其次要性。从以下图示可看出

        生态科技投入正变得越来越有影响,只是该地区每年的投入资金相对较少,但可喜的是,每年的增长率正不断上升,可预见以后的10到20年定能成为主要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力量。由于生态农业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时间性,在此地区是根本因素的,不一定是其他地区的根本因素。而且按照目前的情况,以上两点是关键,但随着生态农业的进一步推广和发展,其他因素就很可能成为关键,所以更需要那些关注生态农业发展的人能够实证分析,给予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建议。这也是本文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希望激发更多对生态农业的量化研究,创新出更优的计量模型。

        在生态农业的推广中,建立一个良好的的融资环境是必不可少的。从主体上看政府作为基本建设支出的主体,加大农民真正所需的基本设施的投入力度,建立一系列的监督机制,确保资本的有效率,但政府每年的财政支出是有限的,所要投入的领域又是相对无限的。我们不能依靠政府来解决所有的事;所以可以借助市场经济的强大力量让企业进入生态农业领域,这就需要政策上的倾斜,真正形成农业产业化,打造农产品的知名品牌,同时也要建立相应的生态产品的监测标准,定期通过媒体发布检测排名;另一方面作为生态农业的主体农民,可以通过生态农业贷款优惠以及自有资金的 保险 制度来扩大融资渠道;最后要建立健全有关融资的法律法规,减少融资漏洞。

        对于农村的人力资本问题,一方面可以对农民再教育,但很显然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农村情况,识字率,时间精力以及兴趣,都导致农民进行传统学习的机会成本过高;因此需要创新农民的教育模式,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但培训方式还有待斟酌。根据以往的历史经验和笔者的生活经历,典型的示范效应在农村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增加农村现存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大学生回到家乡发展,为农村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还可以通过大学教育的侧重,用巧妙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

        参考文献:

        [1]齐英.安阳市生态农业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生态农业,2004

        [2]王利群.提升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素质,构建新农村人才支撑[J].农业与科技,2011.6

        [3]陈学军,周华雯.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研究[J].广西教育,2010.6

        [4]张燕.对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1.2

        [5]张燕.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制度路径[J].晋阳学刊,2010.6

        [6]王坚,陈润洋.中国生态农业产业化战略与城乡可持续发展[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5

        [7]李文华,刘某承,闵庆文.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展望[J].资源科学,2010.6

        [8]李金才,张士功,邱建军,任天志.我国生态农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初探[J].农业科技管理,2006.12

        [9]徐岩.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3.3

        [10]刘亚菲.江西省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1

        [11]王金爽,杨玉明,赵丽丽.盘锦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J],农业经济

        [12]唐芳.河南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分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

        [13]漆雁斌,陈卫洪.低碳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J].农村经济,2010年第2期

       猜你喜欢:

        1. 浅谈农业推广毕业论文范文

        2. 农业技术推广优秀本科毕业论文

        3. 农业技术农业推广研究论文

        4. 农业推广论文范文

        5. 农业技术推广研究毕业论文

分析江西农产品品牌怎么样塑造?(毕业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农业政策具有调节农村生产关系、自觉运用农业经济规律、维护农民整体的长远利益、促进科技发展等多重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农业政策浅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农业政策浅析论文篇一

       《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分析》

       提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像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更应该注重促进农业的进步与发展。农业补贴政策正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在明确了农业补贴的相关概念后,结合WTO《农业协定》,对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我国在实施农业补贴政策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补贴;WTO《农业协议》;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农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众多特别是农村人口比重大的国家来说,农村是其他生产部门的重要消费市场,而农业又是向其他部门提供生产资料的重要市场,因此更应该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实施农业补贴政策正是我国政府支持与保护农业最主要、最常用的政策工具,以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一、农业补贴的概念

       一般意义上的补贴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向某种产品的生产、流通、贸易活动或者某些居民提供的转移支付。农业补贴是一国政府对本国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体系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政策工具,是政府对农业生产、流通和贸易进行转移支付,以实现农业部门的收入目标,弥补自由市场在收入分配方面的不足。

       WTO《农业协定》是目前规范和约束各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基本准则。《农业协定》里所涉及的农业补贴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即对出口进行补贴及国内支持。目前,我国政府所实施的农业补贴政策主要是指国内支持政策,主要包括对农产品的价格支持政策、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农业科研的发展及人员的培训等政策方面的支出。

       二、通过WTO国内政策支持体系来看我国农业补贴现状

       WTO《农业协定》将农业补贴措施分为了两种类型:一种是要求各国政府承诺削减的措施;另一种是不要求各国做削减承诺的措施。同时,考虑到各国之间实力的差别还专门规定了对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国内支持与补贴的差别待遇,以促进其农业发展。具体地,按照对产出结构和农产品市场造成的扭曲程度不同,可将国内支持政策分为?绿箱?政策、?黄箱?政策和?蓝箱?政策。

       (一)关于?绿箱?政策。所谓?绿箱?政策就是指很少或没有引起生产和贸易扭曲的国内支持政策。主要包括:一般政府农业服务计划、粮食安全储备补贴和粮食援助补贴、与生产不挂钩的收入补贴、收入保险计划、自然灾害救济、休耕补贴、环境保护补贴及地区援助补贴等。?绿箱?政策属于免除削减承诺的国内支持措施。在我国已实行的?绿箱?政策中,涉及农业补贴的政策主要有20项,包括一般政府农业服务计划涉及9项:粮食安全储备补贴涉及4项;国内粮食援助补贴涉及1项;自然灾害救济3项;环境计划下的支付2项;地区援助计划下的支付1项。而生产者收入稳定计划、收入保险、资源休闲补贴、价格调整投资补贴等政策在我国目前的农业政策体系中还未涉及。

       (二)关于?黄箱?政策。所谓?黄箱?政策指对生产和贸易有直接扭曲作用,需要限制和逐步削减的政策。主要包括: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干预和补贴,农业投入品如种子、化肥等补贴。一般用综合支持量来衡量。协议规定,自1995年开始,发达国家在未来六年内(1995~2000),在1986~1988年为基期的基础上,削减20%,发展中国家在未来十年(1995~2004)削减13%。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的补贴绝大部分是?黄箱?补贴,这些补贴约占整个农业补贴的70%。

       (三)关于?蓝箱?政策。所谓?蓝箱?政策是指那些虽然对生产和贸易有扭曲作用,但是以限制生产面积和产量为条件的国内支持政策,是?黄箱?政策中的特例,可以免除削减承诺的国内支持措施。?蓝箱?政策对生产和贸易的扭曲要比?黄箱?政策轻。目前只有欧盟、冰岛、挪威等少数国家和地区使用。我国未实行蓝箱政策补贴。

       三、我国农业补贴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农业补贴政策起步低,总体补贴水平低。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农业补贴政策,对于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的农业补贴政策起步较晚,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尽管政府提供了较大力度的财政支持,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农业人口平均得到的补贴就很低了,因此增收效果并不明显。

       (二)未充分利用WTO政策体系

       1、?绿箱?政策中缺乏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在?绿箱?政策中,我国缺少6项与收入支持有关的政策。生产者收入稳定计划、收入保险、资源休闲补贴、价格调整投资补贴等政策,在我国目前的农业政策体系中尚属空白。

       2、?黄箱?政策中支持利用不充分,特定产品支持力度更低。按我国承诺的微量允许标准8.5%,但现阶段我国农产品总的综合支持量低于此水平,特定产品支持力度更为薄弱。

       3、?蓝箱?政策闲置未用。我国对农业补贴的约束主要来自资金不足,而非WTO规则的限制导致的?蓝箱?政策的闲置。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财力不断提高,应尝试逐渐采用?蓝箱?政策以扩大补贴空间。

       (三)补贴手段单一且不均衡,缺乏管理效率。在补贴手段上,我国的农业补贴资金大都来自于财政资金,对金融及税收资金方面的应用少,这一方面会增加政府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也限制了资金的使用规模,使得补贴力度不够大,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除此以外,我国的农业补贴还存在不均衡的问题,例如在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科研的发展以及人员的培训等方面不够重视。目前,我国的农业补贴管理分属于不同的部门,这样虽然有效地限制了一些部门乱用滥用补贴资金,但也限制了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发展,导致效率低下。

       四、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建议

       (一)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农业补贴法律法规。对农业部门的政府干预是我国乃至世界各个国家普遍采用的政府政策,尽管《农业协定》中对削减各国对农业的补贴做了相关规定,但是各国仍通过各种方式对农业进行补贴。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更应该把促进农业发展作为工作之重,应当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加大对农业补贴的支持力度,并且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使各个部门、各项工作都能有法可依地有效进行,从而促进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稳步发展。

       (二)构建完善的?绿箱?保护体系,充分利用?黄箱?支持体系。?绿箱?政策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里属于免除削减以外的国内支持政策,因此我国应充分利用?绿箱?政策,弥补尚未利用的空间,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农业科研的发展和人员的培训等重点方面的投入力度,构建完整的农业支持体系。充分利用不超过8.5%微量许可的?黄箱?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调整支持目标和结构,由对农产品流通领域的间接补贴向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转变,充分且高效地利用?黄箱?空间。

       (三)加强金融支持,提高管理效率。金融支持是促进我国农业补贴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的金融体系还不健全,服务主体少,能力弱,不能有效地满足农民和农村的需求,这就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加快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增加服务主体的数量,增强已存金融机构的能力,满足农民的信贷要求,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农业补贴管理体制也是制约补贴政策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农业补贴政策长期效果不佳的局面,因此应对我国现存的补贴体制进行改革,实施统一标准,统一发放,统一管理的管理政策,提高农业补贴的效率,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应WTO框架下的完整的农业支持体系。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姜少敏.中国农业补贴政策:不足及对策[J].教学与研究,2006.6.

       [2]郭俊成.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7.7.

       [3]穆月英.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理论及实证分析[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农业政策浅析论文?

“牡丹江市农产品企业如何应对农产品价格上涨” ,要写论文了,这是论题,谁能帮我弄个大纲啊?

       如何打造江西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 理论采撷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内涵 人们常常将农产品区域品牌与农产品原产地效应、农产品地理标志等同,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农产品区域品牌与农产品原产地效应、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内涵是不同的。 (一)农产品原产地效应是指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原产地的内在印象,是消费者对某国或地区生产的产品的总体性认知,这源于消费者长期形成的对该地区生产和营销的印象或感受。原产地效应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一项重要因素,由于农产品具有明显的地理区域特征,其特质、产品质量特征与特定生产加工区域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条件更加密切相关,所以,农产品的原产地效应比工业品原产地效应还要明显。 (二)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该农产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农产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形成因素很多,但重要的是产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人文因素表现在农民特有的生产方式、传统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人文因素贯穿于整个农业的生产实践过程。从本质上看,农产品地理标志是该地域内的农民长期生产实践智慧的结晶。从知识产权的角度来讲,农产品地理标志是经相关部门核准注册后形成的,是一种不同于商标的知识产权,这种知识产权形式具有不可转. 让性。 (三)农产品区域品牌是某个区域内一群生产经营者所用的一种以地理标志为主的品牌标志,包括无公害产品标志、绿色食品标志和有机食品标志等,其基础是有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或特色农产品大量聚集于某一特定的行政或经济区域,经过区域地方政府、行业组织或农产品龙头企业等其他营销主体有组织的营销与管理而形成的,是消费者对农产品区域形象的认知,代表着消费者对农产品区域关系的总和。为此,农产品区域品牌是农产品原产地效应、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一种提升,只有通过经营管理才能形成。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特性 (一)具有区域公共物品属性。区域品牌不同于企业品牌,企业品牌是一种私人物品,具有排斥性和竞争性。而区域品牌在该区域则是一种公共物品,具有非排斥性和非竞争性。区域品牌可以被该区域的众多经济主体同时使用,任何使用者都不能阻止他人使用该品牌;同时,该区域范围内的经济主体,使用区域品牌并不影响他人的使用,新增使用者也不会增加社会成本。 (二)具有外部性。在经济学理论中,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果。这种影响可以是正外部性(外部收益),也可以是负外部性(外部成本)。当某些经济主体通过大量的经济为,如向市场提供优质产品,对区域品牌进行大量的宣传,使区域品牌形象得以提升,该区域内所有经营同一产品的经济主体都可受益。也就是说,经营成功的区域品牌,具有良好的美誉度、知名度,该区域品牌会形成“晕轮效应”,会使所有使用该品牌的经济主体无形中戴上一个神秘美丽的光环,从而促进该类农产品售,这就是区域品牌的正外部性。相反,如果使用该区域品牌的经济主体出现了某些不良的经济行为,如制假贩假,进行虚假宣传,将会严重损害该区域品牌形象,这时就会产生负外部性,会使该区域内所有共享该区域品牌的经济主体无辜地或多或少地受到牵连,产生“多米诺骨牌”式的品牌株连危机。 (三)具有“柠檬市场”效应。在所有共享区域品牌的生产经营者中,在缺乏有效管制措施的情况下,往往会有一些经营者向市场提供劣质产品,由于消费者难以在高质量产品与低质量产品之间做出判别,于是消费者就倾向以较低价格去购买低质量产品,而使用同一区域品牌的高质量产品就难以出售,从而产生“劣品驱逐优品”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将使优质农产品的市场难以扩大,农产品质量难以提高,从而导致区域品牌形象提升成为一个难题。 以上三个特性也正是农产品区域品牌在构建和运行中的三大难点,因此,我们在构建农产品区域品牌时,对外要加大品牌的营销宣传,对内要有相应的配套管制措施,形成“组合拳”,从而避免农产品区域品牌的负外部性,避免区域品牌的“柠檬市场”效应,不断提升区域品牌的竞争力。 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必要性 (一)创建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可以更好地引导城市居民消费农产品。随着我国人均GDP 超过2000 美元之后,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将由温饱向追求营养、安全、便捷、多样转变,由此推动农产品迅速升级。因此,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化有着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创建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可以使农业生产的资源优势和特定区域优势转化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农产品的某些质量特征具有隐蔽性的特点,购买者很难真实完整地了解有关农产品的质量信息。通过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可以让农产品质量优势信息直接地展现在购买者面前。 (三)创建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可以克服农业经营的高度分散性。目前,我国农业的突出特征是非企业化的小规模,具有高度的分散性。在我国从事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主要是农户和进行农产品批发与零售的个体户,而农业企业非常少。这种非企业化小规模经营,难以对农产品进行品牌化经营,而且在经济上也不合算,因为实行品牌化要付出成本,如品牌的设计制作和注册、产品包装的设计与制作、品牌形象的塑造及其推广、品牌的管理与维护等,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如果经营规模过小,农产品生产与销售量过低,就会导致单位农产品成本大幅度提高。这种小规模经营,建立单个品牌是不现实的。而同一区域范围生产经营同一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联合起来,建立一个共同使用的共有品牌——区域品牌则是可行的。 (四)创建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可以提高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水平。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与流通各个环节,都要根据市场机制来进行,要围绕某种商品生产,形成种养加、产供销、服务网络为一体的专业化生产经营系列,做到每个环节的专业化与产业化相结合,使每一种产品都将原料、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制成最终产品,以区域品牌的形式进入市场,从而有利于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经济效益。 江西农产品区域品牌现状与问题 (一)江西农产品区域品牌现状 江西是个农业大省,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生态优势十分突出。江西以占全国2.5%的耕地,生产了全国4%的农产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江西粮食生产,连续四年增产总量达91 亿斤,这在江西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又是中国南方唯一连续不间断向国家提供商品粮的省份。江西充分利用区位和产业优势,集中主要力量,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初步形成了大米、生猪、水产、水禽、茶叶、柑桔、油茶、毛竹、中药材、商品蔬菜等十个主导产业,重点建设了一批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培植了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扶持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省共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04个,被认证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363 个,绿色食品达到711 个,在全国排名第六,其中有机食品321 个,位居全国首位。江西农产品共获 得“驰名商标”或“中国名牌”产品称号6 个,省名牌产品54 个,江西著名商标84 个。如南丰蜜桔、赣南脐橙、广昌白莲、余干黑乌鸡、婺源“大鄣山”牌和“天佑”牌有机茶、奉新“碧云”大米等等,已成为享誉省内外甚至国内外的名牌产品。 (二)江西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经营规模过于分散和细小。在江西省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中,企业规模过于分散和细小。全省农业方面的龙头企业2096 家,其中销售收入500 万元以上的只有580 家,亿元以上的只有31 家。目前,江西省有9 家国家级龙头企业, 100 家省级龙头企业,其中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有25 家, 10 亿元以上的有3 家,这些龙头企业平均固定资产3092 万元,平均销售收入1.3 亿元。和国内市场的农业产业化组织相比,不论在规模还是在销售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目前实行的“一县一业”、“一乡(或一村)一品”,也有可能造成土地、资金、技术的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而要在全国的农产品市场上取得成功,必须有一定的规模,否则,该农产品难以走出该营销区域。 (2)没有形成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由于农产品区域品牌自身存在着区域公共物品属性、外部性和柠檬效应,成为了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难点。目前,我省虽然形成了南丰蜜桔、赣南脐橙区域品牌的雏形,但作为农产品区域品牌运作主体的行业协会,还不能在区域品牌运作中发挥有效的主导作用,其职能仅限于“上联政府、下联农户、内联商家、外联市场”,还没有形成“组织农户、行业自律、内管质量、外找市场、市场调控、品牌维权”的职能,还没有建立行业协会、经营企业与农户利益分享的长效机制,没项基本原则有形成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3)没有建立统一的农产品供应链。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创建必须依赖农产品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是指农产品沿着农户、合作组织、加工企业、物流中心、零售商以及消费者运动的一个网状链条。农产品区域品牌与完善的农产品供应链关系密切。这是因为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出于整体利益的考虑,它要求整个链条中各节点的农户、加工企业、零售商必须遵守统一的质量标准,以及根据统一标准制定的各环节标准。此外,供应链上下游也依靠统一的标准相互约束。比如,农产品加工企业出于本环节的质量与利益考虑,它就会严格要求供应链的上游——农户必须遵循供应链统一标准,农户为了能够存在于本供应链中并依靠供应链获得利益,它就不得不根据统一的标准组织生产。由于供应链整体利益的要求,就会使得位于该供应链所有节点上的个人、企业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从而保证了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 (4)品牌观念落后。江西是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农民的市场经济观念还比较落后,品牌意识更是淡薄,导致农户和企业创品牌的积极性不高。 国内外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经验借鉴 (一)法国香槟区域品牌 作为农产品区域品牌重要标志之一的地理标志制度起源于法国,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农产品当推法国葡萄酒——香槟。法国建立了完善的保护地理标志的法律法规体系。具体包括:第一、主管部门发布法规,具体规定原产地域范围、传统工艺方法、产品质量特性要求以及市场监督等。第二、由政府授权的行业或协会发布经国家认可的、强制性的《实施细则》和《操作规范》。如种植要求、加工日期、使用工具、采摘方法、窖藏要求等。具体来说,法国对香槟酒生产过程是十分严格的,不仅规定了葡萄的生产区域,还对用作葡萄酒的葡萄,每公顷种植多少棵,每棵结多少果穗,每穗结多少颗粒,每公顷产量的上限都有严格的规定,超过的产量不能用于制造原产地名称的葡萄酒。甚至要求酿酒工艺过程中的翻动橡木桶,仍 然沿用传统的人工方法,而不使用机械。法国政府在保护地理标志方面有先进的理念。法国政府认为,地 理标志属于国家的无形资产和文化遗产,属于公权范畴,要受到国家保护和监督的。国家授予私营个体组成的集体、协会以使用权,地理标志是私营者使用的公有财产。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保证原产地域产品来源的真实性,保证产品质量、信誉,防止侵权,维护农户和酒商的共同利益。 (二)美国新奇士区域品牌 新奇士区域品牌属于美国新奇士桔农协会。美国新奇士桔农协会是美国10 个最大的非营利性购销合作社之一。新奇士桔农协会的前身是南加利福尼亚水果销售协会(Southern California Fruit Exchange),是于1893 年8 月29 日,由洛杉矶100 多名桔农代表发起而成立的。协会对柑桔制定分级标准,控制产品质量,为本地区60 户柑桔生产者提供运销服务。后来,随着协会规模的扩大,协会更名为新奇士桔农协会(Sunkist Grower ),确定商标为Sunkist,在其交易水果的包装上都有“Sunkist Orange”商标。新奇士桔农协会是一个非盈利性的合作社组织,财产由成员共同拥有,在市场运作上采取公司管理模式,实行职业化和专业化经营管理,聘用专职总经理。协会组织结构由社员大会、董事会、总经理和员工4 个层次组成。协会运作资金主要来自政府对果农的退税和对农业的预算补贴,以及会员缴纳的会费。新奇士桔农协会的运作模式之一是“合同制”。果农、果园管理公司、包装厂等自愿加入成为股东之一,将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形成合同制的利益分配机制。协会使用统一的商标,全球统一价格,避免成员之间的价格竞争。总部接到订单后,将订单分散到60 多个包装厂,包装厂根据情况向果农收购果实。新奇士桔农协会特别重视区域品牌营销,协会向全世界各地派出营销代表,并已建立起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销售网络信息体系及客户管理系统,利用先进的营销理念及手段,宣传推广新奇士区域品牌,新奇士桔农协会已建立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协会使用统一的种植标准,严格控制产品质量。果实采用全套流水线全自动选果及包装,使果品大小、色泽保持一致,每箱按72、88、100 只果实3 种规格包装,每箱果实都打上包装厂及责任人标记,一旦发现问题,可迅速追溯到经办责任人。协会还建立起果树信息档案管理系统,对每一株果树的品种、品质特性及成熟期都有记录,其中成熟期能够精确到周,大大提高了果实收购速度,从接到订单到装箱运输只需2—3 天时间。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通过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品种改良等手段,调节果实成熟期,使果实分期上市,形成了4—10 月成熟的夏橙和10月至翌年4 月成熟的脐橙等品种系列,全年在不同时期均有果实上市。 (三)西湖龙井与大佛龙井 浙江省农产品品牌化走在全国的前列。西湖龙井区域品牌是指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乡及其相邻几个乡镇共168 平方公里范围内所产的龙井茶,称“西湖龙井”,已获得“原产地”认证;除此以外的浙江省其他茶产区所产龙井茶,叫“浙江龙井”。“浙江龙井”茶叶年产量约为5000 吨,而“西湖龙井”茶叶年产量仅为300 吨左右,“西湖龙井”的价格每公斤单价高达数千元,大大高于“浙江龙井”。浙江省新昌县有好茶,但由于企业、茶农的实力不够,一直没有打造出一个好的茶叶品牌,又不甘于做“浙江龙井”的一分子。于是, 浙江省新昌县政府提出了创建“大佛龙井”区域公共品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新昌县政府统一新昌几十个绿茶牌子,申请了原产地保护,命名了新品牌“大佛龙井”。县名茶协会根据自愿和鼓励使用的原则,依法管理,实施标准,实行统一名称、行规、包装、管理。目前已获商标使用许可证的经营户140 多户,对“大佛龙井”名茶进行了有效的监督管理。同时,县政府积极扶持标准化名茶加工厂和良种茶园的发展。新昌县政府每年拨出巨款支持在全国对“大佛龙井”区域公共品牌的营销宣传和用于大佛龙井专卖店的建设。该县还通过举办茶文化节、茶摄影活动、茶叶诗会、茶叶笔会、茶艺茶道表演等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活动,不断挖掘茶文化内涵。“大佛龙井”通过新昌县政府、行业协会、企业、茶农多方努力,使“大佛龙井”成为全国较为著名的绿茶区域品牌。 对策研究 江西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策略选择 (一)政府应搞好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土质、温湿度、日照等自然条件的差异,直接影响农产品品质的形成。各级政府应根据本地的农业资源状况,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农产品区域布局,避免特色农产品生产的无序性和盲目性,真正做到特色农产品有特色。针对目前农产品发展的“块状经济”,即所谓的“一村一品”的现状,政府应积极主导,在全省构建3~5 个地级市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布 局,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为将来在全国推出3~5 个具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做好准备。 (二)做好证明商标注册和地理标志申报工作 增强行业协会、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纪人、农户等生产经营主体的商标意识,鼓励支持农产品商标注册。同时,对区域内现有的农业品牌要进行整合,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加强协作,支持和鼓励传统农产品、历史品牌产品的集中产区,积极申报原产地保护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提升农业特色产业,打造农业区域品牌。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加强与工商部门、质检部门的协作,推进农产品商标和证明商标的国际注册,实现国际知识产权保护。 (三)积极探索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组织模式 由于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三大特性,导致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组织职能要做到“组织农户、行业自律、内管质量、外找市场、市场调控、品牌维权”。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监督机构(行业协会)+企业+原料基地(农户)” 的组织模式正在蓬勃兴起,该模式不仅优化了农业组织结构,还增强了农户的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尤其是调动了地方政府、原产地企业、农户的积极性,已成为当前农产品区域品牌组织创新的新模式。但是,在农产品区域品牌约束条件下,如何构建“政府监督机构(行业协会)+企业+原料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成为产业一体化组织,如何构建其利益分配机制?仍然需要我们不断研究的课题。 (四)建立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供应链体系 目前,农产品进入超市销售为农产品供应链的建立提供了基础,现代物流要求农产品在配送和销售过程中,符合现代物流的技术标准,并要对流通过程中的包装、搬运、库存等质量进行控制。因此,建立农产品区域品牌供应链体系,并整合供应链中各部门、各单位的资源,按照相关的统一标准,实施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才能切实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标准体系的完善。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1、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要广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开展全程质量控制。2、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结合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以特色主导产业为重点,建成布局合理、职能明确、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优化整合检测资源,配备现代化监测仪器设备,加强检测机构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3、增加科研投入,积极开发新品种。 (五)实施农产品区域品牌的营销创新 政府要积极主动,通过各类展示、展销活动,充分运用各种媒体,推介农产品区域品牌,宣传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政府重视、企业主动、消费者认知、多方合力推进农产品区域品牌的良好氛围。积极帮助行业协会、农业企业做好农产品区域品牌营销宣传,实施农产品区域品牌口碑传播,扩大农产品区域品牌知名度,积极推进专销柜、放心店建设,发展对外贸易,提高农产品区域品牌价值。同时,要加强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增强市场服务功能。 (六)鼓励农产品区域品牌中的龙头企业上市 政府要积极争取发改、财政、科技、工商、税务、质检等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努力创造条件,从人才、资金、税收等方面予以支持,尽快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的良性互动格局,共同推进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政府重点要鼓励农产品区域品牌中的龙头企业上市。资本市场对农业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首先,资本市场可以给龙头企业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多元化资本运作平台。其次,龙头企业上市能够提高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形象,对业务拓展和区域品牌建设也有正面的帮助。 作者:许基南 江西财经大学产业集群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 附注: 江西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三角地区的腹地。全省有11个设区市、99个县(市、区),总人口4300多万,土地总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江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省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适合发展农业。 江西是一个绿色的家园,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全省森林覆盖率高达60.07%,位居全国第二位;矿产资源丰富,铜、钨、铀、钽、稀土和金、银被誉为江西省的“七朵金花”;旅游资源丰富,有革命圣地井冈山、风景秀丽的庐山、钟毓灵秀的三清山、道教发源地龙虎山等四大名山,以及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水资源丰富,全境有大小河流2400余条,赣江、抚河、信江、修河和饶河为江西五大河流。鄱阳湖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鸟栖息地。 江西是一个农业比重较大的省份。江西以占全国2.5%的耕地,生产了全国4%的农产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粮、猪、油、菜、果、茶、药、桑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在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江西农产品品种日趋丰富,品质日益改善,质量安全水平迅速提高,均衡供给能力不断提升。 多年来,江西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开放主战略,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把江西建成融入国际国内分工体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高素质劳动力培养输送基地和面向海内外的旅游休闲后花园等“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发展思路,明确了“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二十字的农业发展方针,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省已初步形成了赣南柑橘主产区、赣北早熟梨主产区、赣中生猪主产区、赣中北绿色大米主产区、鄱阳湖虾蟹主产区、泛鄱阳湖水禽主产区等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六大优势农产品产区。其中鄱阳湖水产品、赣南脐橙、赣中北“双低”油菜、赣中北棉花等还被列入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江西充分利用区位和产业优势,集中主要力量,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初步形成了大米、生猪、水产、水禽、茶叶、油茶、毛竹、中药材、商品蔬菜等十个主导产业,重点建设了一批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培植了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扶持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安远和南丰县的水果基地、永丰和高安县的蔬菜基地、修水和婺源县的茶叶基地跻身全国首批100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行列。全省现有14个国家级和259个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共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04个,被认证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363个,绿色食品达到711个,在全国排名第六,其中有机食品321个,位居全国首位。江西大米、生猪、油茶、赣南脐橙、南丰蜜桔、猕猴桃、大鄣山有机茶、广昌白莲、南安板鸭、泰和乌鸡等特色农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 江西更是投资者的乐园。江西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吸引了国内外投资商,到江西投资农业的客商逐年增加。“十五”期间,全省农业实际利用国内外资金近300亿元。2004年建立泛珠三角和中部地区区域合作机制以来,江西与区域内各省区的农业经贸往来加强,特别是与广东、福建、广西、香港、澳门等泛珠三角地区的农业合作项目增多,合作层次不断加深,合作领域更加广泛。招商引资也带动了农产品出口贸易,江西供港生猪、供港蔬菜、供港水产品已在香港打出了品牌;大鄣山有机茶占据欧盟绿茶市场的七成以上;江西的河蟹、青虾、鳗鱼、鳜鱼等特种水产品,年出口稳定在6000万美元以上,连续多年居全国内陆省市水产品创汇第一名。 2008年江西重点招商领域: 一是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和高新技术项目。根据我省农业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以引进具有集聚效应的产业化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为重点,以优质高产农作物和养殖业新品种选育及其产业化为核心,引进粮、棉、油、水果、蔬菜、花卉、中药材、特种水产、畜禽等优质种畜种苗和高新生产技术,建设繁育基地。 二是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物流建设项目。重点引进浓缩果汁、天然果肉原汁、果汁果肉饮料、果蔬混合饮料、有机蔬菜、保健茶、小包装鲜熟肉、斑点叉尾鱼回、乌鱼、龙虾(青虾)加工项目,引进一批粮食、生猪、肉牛、地方良禽、水产品、水果、茶叶、花卉、蔬菜、药材等产地批发市场和销地批发市场建设项目。建设农产品物流中心、农资配送和连锁店,在武汉、郑州等大中城市创办优质农产品销售窗口。 三是农用生产资料高新技术生产项目。建设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生产基地,促进高效生物肥料和高效、低毒、安全生物农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肉牛、奶牛、特种畜禽、特种水产专用饲料的开发与产业化;开展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 四是以合作、租赁等形式,推进农业企事业单位改制。我省农业厅下属企事业单位土地、人才资源雄厚,鼓励采取技术合作、收购、兼并、租赁等多种形式进行嫁接和改造,把农场、企业建设成各具特色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利用农业科研所、学校人才和技术优势,加强与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建成农业高技术推广和科研示范基地。 如今,江西人民正以开放的理念,创新机制,积极营造安全文明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人文环境、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高效快捷的办事环境和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江西有最美的生态环境、有最纯朴的乡风民情,江西有市场、有发展后劲。热忱欢迎各位朋友前来江西参观考察、旅游观光、投资兴业。

农业技术推广论文3000字

       牡丹江市农产品企业如何应对农产品价格上涨

       目前我国物价上涨动力有90%是来自于食品涨价。食品类产品,主要是农产品。农产品为什么会大幅涨价呢?弄清这个问题,必须首先搞清楚造成农产品价格上涨有哪些因素

       我国农产品价格上涨是由多因素构成的,粗略划分一下,可以分为自涨和因涨两大类。所谓自涨,是指来自身的因素必然上涨。所谓因涨,是指因为别的相关产品涨价,带动了农产品跟随涨价。

       在今后5~10年内,影响我国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有八大因素。其中来自自涨因素有五种,来自因涨因素有三种。它们分别是:

       一, 五种自涨因素是:。

       (1)天灾、气候因素。目前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特别是去年12月份,出现了罕见的全国31个省、市、区,省省都有旱情的稀奇天象。这可能意味着今后气候因素,将会成为影响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自涨因素。

       (2)自然力下降,即土地肥力递减因素。什么是土地肥力递减呢?简单地说,是指单位产量里(如100公斤稻谷里)靠土地提供的自然肥力,与粮食产量增长成反比下降的规律。产量赿高,单位重量里所包含的自然肥力就赿少,从而生产相同数量的农产品所需要增加的投资也就赿多。当然,这条规律不是绝对的,如果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抵消因土地肥力下降造成的影响,也许不会增加农产品价格中的自涨因素。遗憾的是,我国与农业生产相关行业的科技进步,并没有为农民降低生产成本作出多大贡献,相反这些产品的涨价经常让农民叫苦连天。这些年,农民种粮每亩单产是提高了,但是单位产量里生产成本却一直在增加,进而农产品价格实际上是在自涨。

       (3)城镇建设规模继续扩大,城镇人口极聚膨胀的因素。在农产品价格自涨因素里,不单是来自然方面的因素,还有来自人为方面的因素。如,在一个时期,过多、过急地增加农产品消费人口数量,造成农产品生产增长与消费增长不平衡,即需求大于供给,在物以稀为贵的规律作用下,农产品也会因此而涨价。

       从1978年至2004年,全国城市总数由193个增加到668个,即净增了475个,是前30年的7.8倍。城镇人口也由1978年的1.7亿,增加到2006年的5.77亿,新增的城镇人口几乎相当于解放初全国总人口。由于推进城镇化建设能给地方政府及政府官员本人带来多方面的利益与好处,所以,今后5~10内,地方官员们会不顾国家一切禁令,超负荷、超承载能力的继续推进城镇化建设,膨胀城镇人口,从而造成农产品生产与消费之间严重失衡,影响农产品价格继续上涨。

       (4)“剪刀差”校正期因素。我国长期遗留下来的城乡发展不协调,工业品与农产品比价不合理,农产品价格长期过低(俗称“剪刀差”)的问题,随着我国推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战略,目前尚存的工业品与农产品之间剪刀差问题将会得到较彻底的纠正。从而也会造成农产品价格自涨。

       (5)农民工保障政策的相继出台,将会促使农产品提早回归到合理价位运行。近几年,随着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农民工的权益得到了保障,对广大农民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从另一个方面看,目前的政策环境,也在更大的程度上剌激了农民弃农从工,弃农从商的强烈愿望。农民会在自己亲身体验中,感受到城市与农村,工商业与农业的巨大差别,并从中作出自己的选择。这种选择的结果必然使延续多年的工业品与农产品比价不合理的格局被打破。今后农民种地、养猪、鸡、鸭等都会以能获得社会平均利润为准则。种地不赚钱、甚至还赔本的事,今后农民不会再干了。现在城市的高速发展,吸收大量农民进城打工,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农民花钱有了新的来源,种地、养猪已经不在是他们的唯一选择了。农民不再被迫去生产不赚钱、甚至赔钱的农产品,这件事本身就意味着今后农产品价格要比过去高!

       二,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三个因涨因素是:

       (1)农业生产资料涨价因素。在已经过去的10年里,我国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一直处在大幅上涨之中,在今后5~10年内,我国的种子、化肥、农药、农膜、农机、农用柴油等农用生产资料,仍将会不断上涨。随着农业生产成本的持续加大,农产品价格中的因涨因素也将不断地增加。

       (2)水资源的消耗将会进入农业生产成本。在过去的农业生产中,水的消耗基本上都是无偿的、免费的,今后随着水资源的紧缺,农业生产上所需使用的水无论是地下水,还是地表面上的水也都将是有偿使用。这样一来,在农产品价格体系中还需要再增加一笔水的支出。从而也会增添农产品价格上涨中的因涨因素。

       (3)其它因素影响。其它因素包括国际市场上粮油价格上涨因素,农民所购商品涨价因素等。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粮食和食用油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国际市场上粮油价格普遍上涨。在经济一体化,市场全球化日益增进的今天,国内农产品价格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也会赿来赿大。此外,供应农民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涨价,也会影响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看到自己买的东西都涨价了,自然会想到自己卖的东西也要涨价。

       总之,从以上对各种因素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今后我国农产品价格,无论是自涨因素,还是因涨因素都在不断增加。据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得出结论,我国的农产品价格今后仍然会继续上涨,尤其是最近5~10年,我国农业正处在消除工农业产品价格 “剪刀差”的校正期,农产品价格必然还会呈现出大幅度上涨的趋势。当然,这并不排除短时期内某些农产品价格还会下降,但今后总的趋势是在不断上涨。而且涨幅会比前10年还要大,还要猛。这是必然的、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对此,无论是国家,还是民众,都应该做好应对准备。

       对于国家来说,应该尊重农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要轻易去打压农产品合理涨价。对低收入人群的补贴,可能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应该建立一套低收入人群补贴或促其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对于广大城镇消费者来说,应该做好转折时期应对物价上涨的心理准备。不要简单地把物价上涨看成是洪水猛兽。应该明白:农产品到了该涨价时不让涨价,廉钱伤农,后果将会更加严重。尊重客观规律的物价上涨最终对老百姓是有益的。尽管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会反对涨价,但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是在物价不断下降中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

       我国农产品价格上涨还有很大的空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品与农产品比价不合理的问题还很突出,一些发达国家的工业品价格普遍比我们便宜,农产品价格却比我们贵得多。如日本的猪肉每公斤要卖到100~130元人民币,韩国猪肉每公斤也能卖到100元人民币,俄罗斯、德国猪肉每公斤若合人民币60元左右。我国目前出现的城市象欧洲,农村象非洲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我国长期存在的工业品与农产品比价不合理有着直接关系的。假如在工业品价格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大米、面粉能卖10元钱1公斤,猪肉能卖100元1公斤。农村象非洲的现状就会迅速得到改观。当前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就不仅要考虑城里人要吃上低价粮、便宜肉,还应该多考虑农民如何增收,农村如何发展问题。农村劳动力的价值不提升,农产品不涨价,农民手里的钱从哪里来呢?

       其实涨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老百姓的收入不能做到水涨船更高;可怕的是有些人的收入涨的很高,有些人的收入却只涨了一点点。只要能做到水涨船高,甚至水涨船更高,涨价没有什么不好,涨价并不可怕!

       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为促进各个时期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农业技术推广论文30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农业技术推广论文3000字篇1

        浅谈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摘 要: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科技支撑,传统的农业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势在必行,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需要服务于现代农业,本文通过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分析,探讨一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随着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对农业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推动农村实现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是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是中国农业技术上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1 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

        早在1982年,国家就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列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重点建设项目,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健全了以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中心,以乡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大了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使农业技术推广为粮食产量连续迈上新台阶、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了进一步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2009年以来,国家实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技术推广机构也逐渐增加,普遍提升了技术员的能力,以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中心,乡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基础,社科技术示范户为辐射点的推广体系,对农业技术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并且建立了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的载体。是以农业发展为基础产业,所以着力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是发展农业的重点,通过灵活多样的推广方式,例如科技示范区、科技下乡活动等等,取得明显的成果,定期对农业技术实行咨询讲解与培训,刺激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比较完善,但是仍然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推广体系还存在不完善的问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要求的是完整性,紧密衔接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与农业科技推广,但是由于整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其组成的部门主体是不连贯的,由此导致各个部门之间缺乏统一性和联结机制。在基层没有能够建立健全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没能够把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到技术推广体系之中,客观上也存在着不连贯和不完整的问题。

        二是农业技术推广效率还需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客观上存在着政府主导的计划性和指导性的性质,并不能够做到及时跟进农业发展状况,存在着农业技术的供应与需求脱节的问题,往往农业技术的推广完成是任务性和目的性的,与农民、农业的实际发展需要还存在着不吻合的问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制约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是部分农民的科技意识仍然不强。部分农民对于科学性的技术知识意识淡薄,忽略了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因此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大多数年轻的农业人口改变了自身的环境,选择非农业或他乡谋生,剩余部分的劳动力在文化科技素质方面不高,导致其对农业技术的推广缺乏应有的认识。

        3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是推动农业创新与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最主要的是要有一套实际可行的推广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有效的推广管理体制和多样的运行机制是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事业迅速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科学性、完整性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是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发展现代农业的体系保障。

        3.1强化农民农业知识以及科技教育的专业培训

        农民是接受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所以有关农业技术的科技教育是提高农民技术应用能力的前提,提高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适应性,只有将农民对农业知识的接受能力进行提高,才可使其适应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更新速度,理解农业向产业化改变的经营要求,因此,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中,应加入定期对农民进行专业培训的模块,培训内容包括农业的科技知识、教育知识等等。

        3.2不断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变革和创新

        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促进体系建设的多元化发展,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完整性,在现已实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基础上,把省、市级的农业科研和农业教育机构到推广体系之中,形成紧密衔接的有机整体,强化科技力量支撑。加大对村级农民技术员的政策待遇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发挥其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大对有科技推广能力和科技带动作用的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省市级示范社和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政策扶持力度,将其纳入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走多元化体系建设这路,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队伍建设,实现体系的完整性。要将信息化服务纳入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之中,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改变当前主要是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优化农业资产及综合性服务方向发展。

        3.3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

        实现农业技术的供应与需求有机结合,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中积极组织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机构深入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和农民群众之中,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了解涉农生产经营单位和农民群众对农业科技的实际需求,实时关注农业的动态,并对其进行分析,合理合适合需地确定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开展农业技术进行推广活动,满足农民的需要。响应国家?以贡献求发展?的号召,促进农业技术的交流,将新型的科研成果及时注入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农业大学生产力;分析制约农业技术发展的因素,尽快提出解决措施同时进行实际运用,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现代农业。

        4 结束语

        通过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探讨,对于农业的发展是起到促进作用的,农业技术推广是依据农业发展现状提出的解决办法,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是提高农业技术发展水平、带动农业经济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决策。

        参考文献:

        [1] 郭庆海.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论纲[J],农业经济,2001(03).

        [2] 黄天柱.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J],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06).

        [3] 路立平.吉林省农技推广的制约因素分析及路径选择[J],农业科技管理,2011(09).

        农业技术推广论文3000字篇2

        浅析设施农业技术推广

        摘 要世界各地设施农业发展迅速,正向高科技、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方向发展。面对这种新形势,本文分析了国内设施农业发展历史及现状,并结合某地实际情况,提出逐步完善多元化的技术推广机制,把政府推广机构、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涉农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有机结合起来,各显所能、优势互补,多渠道的开展设施农业技术推广,探索出一条具有某地郊区型现代农业特色设施农业发展道路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设施农业是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 集成了现代科学领域如 信息、电子、能源、建筑、材料、机械、生物、品种、栽培、养殖、管理等现代科学技术,是最具活力的现代农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设施农业应该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火车头?,现代农业建设的先导区、示范区,农业持续增长的?增长极?。面对当前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农业从业者队伍日益萎缩、农民增收日益艰难、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现实,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下、效益微薄、农民增收困难的现状,就势必要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走技术密集型道路,促进农业持续高效发展,促进农民持续稳步增收,因此,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就是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

        1.国内设施农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我国设施农业历史悠久。据记载在汉代就有了以油纸作为透光盖 层的原始温室。

        80年代,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遮阳网覆盖栽培为代表的设施园艺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塑料棚为主的与风障、地膜覆盖、阳畦、温室等相配套的保护地蔬菜生产体系。90年代以来,我国较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大型连栋温室及配套栽培技术,设施农业以设施园艺作物生产为主迅猛发展。到2000年,我国以蔬菜栽培为主体的设施园艺面积已达210万亩,按绝对面积计算为世界第一。在设施园艺研究领域,我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试验研究出比较适合我国气候条件与国情的园艺设施,在保护地栽培、节水灌溉、机械化育苗以及无土栽培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部分研究成果已逐步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目前我国设施农业不仅包括园艺作物,也广泛地用于大田作物、林果生产、畜禽饲养、水产养殖等领域。

        2.加快某地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建议

        2.1政府项目推广与技术示范辐射相结合的推广

        是由经济规律、社会需求和农民增收愿望共同决定的,以项目为载体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势在必行。各镇(街道)农技推广部门每年要有选 择的实施一批适宜当地生态条件、品质优、基础好、效益高、有市场 需求的设施农业重点项目,在某地市的统一规划、科学布局下,有计 划、有组织地大面积推广应用。在项目确定后,各级财政都应拨付一 定经费,由市里组织专家研究提出集中应用的新技术或配套技术。

        开展以入户指导为主要方式的技术服务,技术指导员要统筹制定指导方案。开展育种、栽培、装备、管理等方面的入户指导、培训和信息服务。不断提高设施农业种植户、养殖户的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 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每名技术指导员一般要联系20个示范户。在生产关键环节必须到户指导,并结合农事活动的实际需要。经常回访,帮助解决生产实际难题。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技术指导单位、技术 指导员、示范户四者之间要分别签订技术服务合同,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加强检查与考核。对表现突出的技术指导员和带动作用 明显的种养户给予奖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技术扩散的推广。

        2.2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技术扩散的推广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技推广网络的有效补充和延伸, 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相对于单个农户,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信息采集、技术采用、市场开拓三个方面有明显优势;相对于政府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集体进入市场的载体,也是农业信息化的组织载体,在带领农民开拓市场方面有较为准确的切入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既是信息源、也是信息宿,更容易贴近设施农业种养户及满足其需求,是及时、准确、高效信息供应的忠实服务者。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专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可以引导会员农户科学决策,减少设施农业生产的盲目性,降低风险。

        2.3农业教科研机构与技术市场的推广

        近年来,浙江农林大学及在杭科研机构为提高教学、科研质量,经常会把某地一些设施农业生产基地作为自己的实践环节。这样双方就建立了互惠互利的合作机 制,一方提供实践基地、另一方派出有经验的专家技术人员到生产基地蹲点,参与技术开发、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信息咨询等技术推广活动。在农科教结合中,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适用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培养一大批扎根于农村的科技力量,是科教兴农的重要环节。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始终坚持为5年杭州电大毕业论文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贯彻因地制宜、按需施教、灵活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特别是适用技术培训更有针对性,把培训农民与技术推广紧密联系起来,农技推广、科研、教育等部门应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浙江农林大学、 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对具有商品属性的物化类和部分易控制技术成果,虽然进入市场,但由于农业成果的生态区域性、不稳定性、时效性、时序性等特点,对价格的确定、风险的界定、权限的规定等问题,决定了推广技术的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因此必须制定细致的规范,加强政府在其中的引导作用。

        总之,提高设施农业技术推广效率,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涉及 推广系统、用户系统、研究和管理系统等。在某地郊区型现代农业建 设过程中,促进设施农业发展要深化体制改革,逐步完善多元化的技 术推广机制,把政府推广机构、高校推广机构、农业科研院所推广机 构、涉农企业及民间推广组织等有机结合起来,各显所能、优势互补, 多层次、多渠道的开展设施农业技术推广。

        参考文献

        [1]高启杰.农业推广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8.

        [2]张英,徐建华,李万良.无土栽培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农业展望出版社,2008,4.

        猜你喜欢:

        1. 浅谈农业推广毕业论文范文

        2. 农业经济方面论文3000字

        3.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范文

        4. 农业推广论文范文

        5. 农业推广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