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消费力不强
2.2023 年经济形势?
3.2023年经济趋势如何
4.车市纠偏2023:“掀桌子”无赢家,“非油即电”似是而非
2023年消费力不强
受多重因素影响,消费恢复面临挑战,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出现回落;部分企业效益下滑、市场预期不稳,1至5月份民间投资同比下降0.1%。尽管内需总体回暖,但市场需求不足、内生动力不强的问题不容忽视。理性看待问题,更要积极应对,持续加力推动内需市场稳步恢复。
内需市场,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社会民生。改造提升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带动农产品输出、促进农村消费;老旧小区改造解决民生难题;精准投资满足教育、文化、养老需求,“补短板”和“促升级”协同发力,推动国内市场潜力不断释放。
增加制造业投资,加大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增强投资增长后劲;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扩大服务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着力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培育强大国内市场,空间广阔,前景可期。
地方政策密集出台
2023年以来,一系列恢复和扩大消费政策措施出台实施,市场需求得以逐步恢复,推动消费保持较快增长。
旅游等服务消费回暖,对消费扩大支撑作用明显。山东围绕餐饮、文旅等重点消费领域推出40条措施。措施从增加优质供给、降低消费成本、打造良好环境3个方面,推出一系列大众化、普惠性的支持政策,持续推动消费升级。
针对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群体,措施增加了养老和托育服务供给等方面内容,促进居民生活性服务消费提质扩容。措施有利于推动养老服务消费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促进养老产业和养老事业协同发展,更好满足老年群体个性化、多样化养老消费需求。
大宗消费具有消费占比高、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特点。聚焦汽车、家电等重点领域,河南近期提出10条举措鼓励消费、扩大内需。据了解,政策对前期已出台且带动作用明显的政策进行了优化和延续。
江西支持和引导各地举办汽车促销和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活动。江西已联动举办了4000多场应季促消费活动,统筹发放了一批政府消费券。进一步落实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推进二手车“跨省通办”便利措施,加快活跃二手车市场。
2023 年经济形势?
2022年,是消费行业特殊的一年,重大赛事的举办,消费投资遇冷,品牌在线上将更多资源由达播转向自播随着疫后放开,2023年有哪些消费增长及营销趋势依旧具确定性?本文结合Questmobile机构报告,谈谈一些观点,希望对你有所启发。无论对消费业还是广告业,2022年都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是消费投资遇冷、消费被唱衰的一年;同样是这一年,露营、预制菜等一度被视为“风口”的赛道依然热度不减,有了更为健康的产业生态孕育环境;这一年,开年是冬奥会,年末是世界杯,前所未有的运动大年拉动了户外消费热,小众户外运动持续出圈;同样是这一年,刘_宏靠一己之力,给居家健身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这一年,既有的商业形态还在打破边界,远场/近场电商加速整合,社交平台加速视频化/电商化/发力直播电商,线下零售业继续分化会员/折扣店形态,餐饮业发起线上/线下融合转型;这一年,品牌在线上将更多资源由达播转向自播,投放更注重销售转化;在广告业普遍不景气的背景下,线下梯媒业却逆势上扬,赢得众多广告主尤其是食品饮料企业的加码投注随着疫后放开,2023年有哪些消费增长及营销趋势依旧具确定性?社区营销院将结合Questmobile机构报告,给出一些启发性观点与读者分享。一、沟通触点碎片化、场景化,决策链路更无序过去一年,品牌与消费者的沟通触点更分散了。线上注意力更稀释,流量成本更高,来自两方面因素:社交平台不满足于分割种草环节的蛋糕,加速变现,用视频化/电商化/直播电商等业务与传统电商/新兴电商同台竞技;电商阵营也没闲着,远场/近场电商平台加速整合,天猫推出即时零售业务,京东做起自有零售业务(京东超市&京东百货),视频号开启直播带货,小红书加速视频作品投放/自有商城搭建,抖音除自建商城还用团购券/与饿了么合作做起到店/到家业务,连B站也在加速短视频化这给消费者带来的感知变化是,越来越多社交平台的话题内容混入了商家营销内容,更需要听从达人/自我学习对商品进行筛选,以及越来越多的品类可以在线上不同平台完成价格、品质、服务、口碑的筛选,决策链路变得更加无序。线下零售来回停摆后,增长聚焦在更确定性的消费场景下:一是越来越多的行业如烘焙、火锅、卤味等,将品牌连锁店开在社区。这不仅是因为,在前两年新消费品牌的竞争下,高线城市的优质商圈点位已经饱和,以及要承担对封控停摆的高租金、人力成本;更是因为,消费者在个别品类的消费上如生鲜相关,已经养成距家更近、更好的消费习惯。二是除品牌连锁店在社区越开越密外,大型商圈、城市广场、城市近郊的商业形态、零售业态仍在洗牌,优质商圈既要往最新/最潮进化(例如办展/办音乐会/开快闪店等),也要有足够的差异化业态(既对线下零售同行、也对电商要有竞争力),如新近开业不久、定位高端的SKP成都项目,更多聚焦美妆、鞋服品类,且持大比例的买手店,餐饮业态只分给了高端咖啡、烘焙品牌。这给消费端的感知变化是,为满足不同消费力人群的需求,满足同等消费力下对不同品类的需求,满足相同品类在不同渠道下的需求,零售业态还将持续分化出新形态,会员店/折扣店,星巴克甄选店/星巴克传统大店,家门口的精品水果店/社区团购水果这些形态共存的例子都在印证:即使是同样一批手握百元大钞的消费者(如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即使只对特定品类有需求(如咖啡),但因沟通触点的分散,也会给高中低端渠道(是辐射全市的优质商圈还是辐射3-5公里的城市片区商圈)/对特定渠道下的品牌(街边店选瑞幸or幸运咖or麦咖啡)/对品牌及其不同店型(是星巴克甄选还是星巴克大店)/不同渠道下不同规格产品(是美式浓缩还是手冲)带来非常不确定的流量。线上线下的流量趋于碎片化、场景化,消费者的决策行为更显得“不理性”、“没有章法”。再就咖啡举例,以下剁手很常见:双十一大促前,刷短视频不小心刷入某达人带货的直播间,囤了一堆精品挂耳咖啡;第二天下雨,瑞幸的微信官方号推送了一条针对雨天消费的折扣券,点了一杯咖啡当暖手宝;好不容易雨停了,与朋友相约新开业商圈,“区域首店”、“开店即优惠”的咖啡店再次难以拒绝当消费者注意力如此分散之际,品牌有何对策?二、2023年,品牌可以有哪些营销对策?1.围绕流量热点,借势而为一分钱吃酸菜鱼,让罗敏再创业的趣店火了。其抖音战绩不用复盘便足以让人窥见,在抖音把公域投流+私域引流做到极致,可以撬动一个多么可观的消费场。但是,这种无中生有的流量攫取,毕竟不可持续,更成熟的品牌首先应该学会借势,尤其是在大事件不断的2022年。借势方向上,无论是开年的冬奥会,还是年末的世界杯,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品牌曝光机会。据Questmobile统计,2022年体育营销最积极的行业是食品饮料(33.3%)、服饰箱包(16.3%)、IT电子(8.5%)、家用电器(7.1%),且合作方式大多为广告片(39%)、主题活动(19.9%)、代言营销(8.5%)。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在世界舞台、为国人争光的顶级赛事上,国人的爱国情绪空前高涨,哪些明星能更好贴合这种积极向上的情绪,更容易收获品牌青睐。据Questmobile统计,2022年品牌最喜欢合作、保持签约的运动员分别是谷爱凌(28)、苏翊鸣(11)、武大靖(9)、苏炳添(7)、徐梦桃(6)。2.推联名款新品,双向触及各自受众除了在特定流量时点借势而为,更常规、更高频的品牌联名也在变成惯用操作。从过去一年的品牌联名表现看,除了通过品牌*品牌(54.3%)达到对各自受众的双向触达,现在品牌*形象IP(29.1%)、品牌*内容IP(8.4%)、品牌*渠道(8.2%)的联名也在变得越来越常见。品牌联名变得更常见,有以下驱动因素:年轻消费者更爱联名款,刚推新品如果是联名款,容易无中生有制造热点,例如瑞幸与椰树联名的椰云拿铁,所以品牌联名天然也适合新品节奏更快的食品饮料(25.7%)、美妆护理(13%)、服饰箱包(12.6%)等行业;品牌联名可以触达品牌各自受众,更多元的品牌联名形式,本质在延展强大IP的生命力,拓展品牌的丰富内涵,过去一年现象级的包括:必胜客*原神、鸿星尔克与王者荣耀、好利来与哈利波特、喜茶与梦华录等。据Questmobile统计,以上现象级品牌合作中,对24岁及以下、25-30岁人群的触达比例最低的好利来*哈利波特也有53.2%、23%,好利来已经有二十年开店史,哈利波特在中国的核心粉丝也是80后及90后为主,这种年代的重叠性会引起高度的情怀杀共鸣。更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原神。其有三成左右用户在国内,且据Questmobile统计,24岁及以下、25-30岁、31-35岁人群比例分别达35.7%、32%、25.7%,相对其他大众手游来说,用户的各年龄层次分布相对更均衡,但必胜客*原神对24岁及以下人群的触达比例达到了59.1%。尽管其国内用户规模(2000万左右)不及王者荣耀(1.5亿左右),但9月以后(原神大版本更新3.0以后),其在各大社交平台的讨论热度一直居于王者荣耀、和平精英之上。3.用直播+推新提升销售转化过去一年品牌最常说的是,流量更贵,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那么,哪些营销手段能够带来更直观的销售转化,哪些能带来更高曝光?过去一年,能够为品牌带来销售转化的高效营销手段包括直播营销(19.2%)、新品营销(14.6%);能带来更高曝光的高效手段包括体育营销(12.8%)、代言营销(10.1%)、联名营销(8.2%)、主题活动(7.5%)。销售转化+曝光不可偏废,只有转化没有曝光,容易依赖销售渠道,失去品牌影响力;只有曝光没有转化,品牌没有现金流,生产线很快就会难以为继。所以,优质的营销策略一定是两者的有机结合,例如去年5月可口可乐推出首款元宇宙概念产品律动,在推新之际能借元宇宙热点。同时,高曝光未必带来低转化,如果能借助主题曲(32.3%)、宣传片(25.8%)、微**(16.8%)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品牌形象,用有情绪共鸣、有创意的新媒体内容带出品牌的消费场景,可以显著降低其在未来的决策成本:Gucci为情人节呈献的《爱情故事》,麦当劳与NOMOCAM联动拯救“废片”,江小白*毛不易的心情酒馆开业都在诠释此道理。2023年刚刚开篇,我们将期待品牌提供更多营销新思路。本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谢谢!来源公众号:社区营销研究院(ID:Community_Marketing),洞察社区消费
2023年经济趋势如何
由于目前的全球经济环境和各国政策的调整,预计2023年的全球经济趋势将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
1. 经济增长将继续缓慢复苏。预计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增长率将在1.5%至2.5%之间,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增长率也将趋于平稳。不过,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例如全球政治紧张局势、贸易战争、地缘政治冲突、自然灾害等,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仍存在风险。
2. 数字经济将继续蓬勃发展。2023年,数字化的普及将继续深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将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数字经济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3. 消费者消费升级趋势愈发普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品质、环境友好性、创新性、功能性等方面的要求将愈发严格。更多人会追求品牌、满足自我需求,高品质、智能化、定制化、个性化等产品和服务将日益受欢迎。
4. 企业将加强社会责任感。随着消费者逐渐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企业也将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企业将逐渐实施更多的环保、公益等社会责任项目,同时更多的企业将参与并支持文化、艺术、体育、科技等领域的活动和发展。
总体来说,2023年的全球经济将继续趋于平稳,数字经济、消费升级和社会责任等趋势将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车市纠偏2023:“掀桌子”无赢家,“非油即电”似是而非
2023全球经济总体展望2022年受多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普遍承压。2023已来,全球经济何去何从?
市场4普遍认为,2023年全球经济将延续低增长态势。
IMF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2.7%,至少1/3的国家将陷入经济衰退 世界银行将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3%下调到了1.7% 经合组织认为,2023年全 球经济增长将放缓至2.2 国际金融论坛(IFF )预测,2023年全 球经济增长将为2.8%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2.2% 高盛、巴克莱、摩根士丹利、花旗银行等国际投行均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至2%以下衰退”将成为2023年全球经济的焦点话题。全球不同地区走势
1、亚太地---全球经济活动最具活力火车头
2023年亚太地区总体保持相对稳定,经济增长强劲,但也有很多外来干涉因素的挑战。
2、欧洲----面 临多重考验
俄乌危机以来,欧洲先后对俄国施加9轮制裁带来了连锁负面效应一能源价格飙升,物价大幅上涨,社会矛盾加剧。2023年,经济前景继续恶化。新的一年,继续追随美国对俄极限施压,还是加强战略自主,缓和对峙局面,正是考验***智慧和能力的时候。
3.、美国---或面临经济衰退
2023年,美国经济衰退阴云笼罩,美国银行预测,可能从第一季度开始衰退,全年经济增速恐为负数。
4、中东---局势趋稳
2023年,中东局势总体缓和,局部震荡的势头可能延续。新的一年,美国,欧洲,俄罗斯,印度等国对中东的关注度都在上升。与我国的关系也必将进一步升级 。
5、非洲---自主求稳促发展
非洲人口增长快,市场潜力大,能源丰富,可望在自主努力下迎来经济复苏。
面对经济不明朗,大厂裁员,物价高涨,我们普通人都该做到未雨绸缪,尽量争取在危机中独善其身。
1、切勿超前消费,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增加储蓄,以此提高自己应对意外(比如失业,生意不景气)的能力。
2、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成为企业的核心人员。
3.、切记盲目跟风,投机取巧,贪图短期超额收益,极有可能是一场骗局。
4、利用业余时间,多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增加自己的竞争力,为来临的机会做好准备。
5.、在下跌的市场中,或许也是机会,依然可以考虑长期持续地分散投资。
6、最后的最后,给自己安排一些运动和放松的时间,身体健康心情愉悦是所有一切的前提。
作者:管宏业一季度还没过去,不少汽车企业却有了一种大厦将倾、惶惶不安的感觉。
市场动荡之剧烈,全面竞争之内卷,都远超人们预期。当雪铁龙的旗舰轿车降到12万元,当日产的顶梁柱车型降到了7万元区间,人们明白,过去的时光再也回不去了。
如果说特斯拉点燃了大降价的第一把火,那湖北车市则是火上浇油,实现了彻底燎原。几乎所有汽车品牌都撸袖子、掀桌子,事情开始朝着不受控的方向发展。
掀桌子没有赢家
惨烈的价格战后,无论品牌价值还是产品价格,几乎每个品牌都面临缩水,指导价已经没有太多意义。
这场价格战会持续多长时间?或者说,各家企业还要失血多久?成为当下每个从业者最关心的话题。
在我看来,掀桌子的时间不会持续太久。所谓大降价,当然不排除有些车企是拿着真金白银去掀桌子,但也有一些车企借势玩套路,更有一些企业则是为了从资本市场圈钱,掀桌子的出发点不同,持续时间也会不同。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基于国内汽车企业大多是上市公司,由此可以大概判断持续时间。总而言之,当企业各自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或者说,掀桌子也无法解决时,闹剧就会结束。
应该说,既然掀了桌子,各家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小。但效果究竟如何,现在来看似乎并没有达到预期。
根据乘联会数据,三月第二周全国乘用车销量为31万辆,环比第一周竟然下滑了4万辆。按理说进入3月后,价格战火焰是越烧越旺,消费也应该水涨船高。但从数据来看,持币待购的情绪却在加剧。车企持续失血,但消费者却在驻足观望,大降价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可以理解,大降价的初衷是牺牲短期利润保市场份额。但你降我降他也降时,市场就会出现买涨不买跌的悖论。涌入降价的产品越多,下单购买的决心就越不坚定。特别是存量市场时代,该买的人总是会买,不需要的人降价再多也难以刺激。
将视线放的更远,2023年在楼市阴晴不定,出口订单暴跌,地缘政治博弈升级的情况下,居民预期收入与消费信心都远谈不上乐观,大降价对车市的刺激作用被严重高估了。
僵持局面下,对于所有参与者来说,都没有赢家——一旦形成失序状态甚至是恶性竞争状态,受伤的就不仅是一家或几家企业,而是对整个汽车产业的伤害。
“非油即电”似是而非
价格战洗礼下,每个板块都在承压,但日子最不好过的,无疑于那些小型和紧凑型燃油车。
早在去年,油车颓势就已经非常明显。2022年,国内新能源车大幅增长81.4%,实现了近240万辆新增量;相比之下,燃油车销量为1470万辆,相比上一年跌去了280万辆。
相比国内,欧洲上演了更加激进的一幕。今年2月14日,欧洲议会通过历史性决议,决定2035年完全停售新的燃油轿车和小货车。但决议存在不确定性,3月13日,德国、意大利等六个国家提出,反对欧盟的内燃机禁令。两派观点交锋非常激烈。
在国内,虽然没有出台类似决议,但围追堵截燃油车的声音正甚嚣尘上。有人说:开燃油车,难道只是为了闻汽油味。类似言论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听上去也算合理公正。
问题在于,无论是供给端还是需求端,在中国这个广袤的大市场,燃油车都还有存在发展的相当必要性。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规划预期,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力争经过15年持续努力,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
相比规划,这两年国内新能源车发展态势远超预期。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705.8万辆,约占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量的60%以上;动力电池产量达545GWh,约占全球动力电池产量的77.9%;今年1-2月,国内新能源车销量达到93.3万辆,同比增长20.8%,市场渗透率达到25.7%。
很显然,我国新能源汽车不仅在全球市场中已经处于引领地位,从市场角度而言,在政策力推下,新能源车的上量和普及速度都远超预期。
发展快,并不意味着电车就能够在短时间内全面取代油车,更不应该有“非油即电”、油电势不两立的误判。可预见的未来,电车具备大规模代替油车的实力,但并不是完全取代。我认为,未来相当时间内,油电并存仍将是相当一段时间内车市主旋律。
这源于以下三重判断。
首先是用户多元需要,道路造就汽车。
中国领土纵深广袤,消费层级多元多样,远不是欧盟任何一个单一国家可以比拟。或许可以这样类比,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相对于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落差、房价落差有多大,汽车消费的需求差异就有多大。
更不用说,从海南三亚北纬18度,到黑龙江漠河53度,中国陆地南北横跨5000公里,基于电车的物理特征,根本不可能在极寒天气下保证续航。对国内相当部分地域使用者来说,油车都是刚需。
其次,电车发展有上线,油点混合多种能源共存。
按照中汽协预计,2023年我国新能源预计销量有望超过900万辆。
很显然,今年新能源车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倘若以900万辆计,相比去年688万辆,增幅为30.8%。值得注意的,在电动汽车总量已经相当大的基础上,未来电动汽车增长率会大幅下降。
也就是说,在去年26%的市场渗透率基础上,电车还将继续增长,但不可能无限扩张;基于中国多元消费需求,电车与油车很有可能达到60:40的平衡。
实际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早已明确,深化“三纵三横”的研发布局,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搭建整车技术创新链。针对当下的电车热,今年初,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提出,2025年将出现动力电池产能周期性过剩现象。
正如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钟发平所说,过去单一动力、单一能源包打天下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未来油电混合等多种能源动力共存、融合发展的时代即将来临。
第三,基于产业链成熟度的考虑。
一方面,虽然当下能源车辆的产销数据可观,但对于车企而言,除特斯拉意外,普遍并未实现盈利。无论是资本圈钱造车,还是赔本赚吆喝买车,当下的新能源车模式显然不可持续。
另一方面,国内拥有超过4000万辆的庞大燃油车产能,以及更加复杂多元的供应链体系。无论是基于产业链健康还是产业工人安危角度考虑,都不适宜快速清退燃油车。
更不用说,如果做不到全生命周期的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意义将会大打折扣。基于中国独特的以煤电占据绝对主导的能源供给形势来看,如何用可持续的方式为电动车提供干净的电,又是一个更大的命题。
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大声鼓噪“电车全面替代油车”的观点,不过是似是而非的伪命题。
油车电车都是汽车,二者存在竞争关系,但绝不是非此即彼。买燃油车绝不等同于智能手机时代买功能机,两个概念完全不同。虽然电车更多围绕智能化展开,而油车的智能化也在逐步进行中。
油车与电车是一种能源上的互补关系,而不是升级。刻意制造电车和油车的对立,对谁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人汽,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