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消费现状_2021年中国消费趋势报告

1.茶饮料行业市场分析

2.中国石油消耗量

3.2022-2023年中国知识付费行业研究及消费者行为分析报告中,有哪些看点?

4.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什么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5.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现状及趋势分析

6.中国经济将现修复式增长,今年GDP增速“保底”5%?

7.2023年旅游市场行业现状如何?有没有业内专业人士来说一下?

2023年中国消费现状_2021年中国消费趋势报告

茶饮料行业市场分析

       ——2023年中国新茶饮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023年市场规模有望恢复至1450亿元组图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奈雪的茶(2150.HK)

本文核心数据:新茶饮门市场规模预测

新茶饮行业发展阶段特征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分析,新茶饮常被指代为“预包装奶茶”的消费升级。如果从新茶饮的食材构成上分析,新茶饮是一款“24合1”的多功能休闲饮品。一杯新茶饮,可以通过个人定制,从风味、温度、口感等多个方面,感受到多大类20+小类休闲食品的“类似体验”,包括:鲜奶、乳品饮料、冲调茶饮、袋泡茶、果冻杯、吸入式果冻、瓶装茶饮、坚果、奶昔、水果、水果罐头、果酱、果泥、冰淇淋、茶叶、水果糖、奶糖等。

       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新茶饮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特征都产生一定变化,体现出其作为消费升级的产物,主动或被动地迎合不同时期消费者主张和诉求:

新茶饮行业痛点及解决路径

       新茶饮作为非刚需属性产品,消费者群体有限,发展至今基本属于行业企业在业务层面摸索着前进,并在试错中成长的状态。目前,新式茶饮行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新茶饮企业可以从产品创新、供应链管理、食品安全自查等角度保障产品质量,巩固品牌护城河。

新茶饮行业发展趋势

       目前,新茶饮行业仍然处于3.0阶段,行业整体还没有出现垄断寡头,行业竞争较为激烈,主要以“品牌+爆品”的模式,占领大量年轻消费者的心智。在产品上,不断研发创新同时快速复制对手优势产品是行业显性迭代方式;提升消费者认知是新茶饮能够引起年轻消费群体共鸣的核心竞争力,即隐性迭代。此外,诸多品牌也在通过打造不同场景下的产品探索扩大消费群体。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我国新茶饮市场2020-2022年规模增速受到疫情影响波动下滑,初步估测2022年新茶饮市场规模为1040亿元,基本与2021年持平。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2023年第二季度后,国民消费热情有望被点燃,2023年新茶饮的市场规模有望恢复至1450亿元,恢复三年复合增长率近20%。结合历史增长速度,保守估计到2028年我国新茶饮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500亿元,2023-2028年复合增速约12%。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式茶饮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中国石油消耗量

       ——预见2023:《2023年中国咖啡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现状、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等)

咖啡行业代表性品牌:瑞幸咖啡;库迪咖啡;Manner Coffee;幸运咖;Seasaw Coffee;挪瓦咖啡;M

       Stand咖啡;三顿半咖啡;西西弗矢量咖啡等

本文核心数据:云南省咖啡豆种植面积、产量及单产;云南(普洱)咖啡价格指数;中国咖啡产量;中国咖啡进口量;中国咖啡消费量;中国不同线级城市连锁咖啡店数量占比;中国咖啡连锁品牌TOP10经营情况

行业概况

1、定义

       咖啡(coffee),是用经过烘焙磨粉的咖啡豆制作出来的饮料,其与可可、茶同为世界三大饮料。

       咖啡产品按消费方式分类,可分为现磨咖啡、速溶咖啡和即饮咖啡三大类,其中,现磨咖啡按产品冲泡方式的不同又可细分为咖啡豆咖啡、胶囊咖啡和挂耳咖啡;速溶咖啡根据生产工艺的不同,又可细分为喷雾干燥咖啡、凝聚增香咖啡和冻干咖啡。

2、产业链剖析:中游参与者类型多样

       咖啡产业链结构来看,咖啡行业上游主要涉及咖啡种植、咖啡采摘、咖啡初加工及咖啡机的销售,目前全球咖啡豆产区分布在拉丁美洲、非洲、阿拉伯半岛和亚洲太平洋地区;

       咖啡行业中游为咖啡深加工及成品,深加工涉及烘焙、研磨、萃取、干燥、再加工等流程,分别可得咖啡熟豆、咖啡粉、咖啡液、速溶咖啡粉、冻干咖啡粉、即饮咖啡等咖啡成品;

       咖啡行业下游即咖啡流通市场,不同类型咖啡的流通/销售渠道存在差异,主要销售渠道有连锁咖啡店、连锁便利店、商超、电商平台、外卖平台等。

       在上游领域,咖啡加工商一般有两种咖啡豆采购方式,一种是直接向种植基地采购,另一种是向生豆贸易商采购。在我国,云南省是国内最大的咖啡种植省份,而生豆的贸易商主要是全球性企业,包括日本UCC、法国路易达孚和日本三井物产集团。

       在咖啡机生产商中,大型、专业型咖啡机市场由国外企业占领,代表性企业有意大利德龙(De'Longhi)、瑞士奈斯派索(Nespresso)、飞利浦家电、瑞士雪莱(Schaerer)、意大利意利(illy)等;国内咖啡机生产企业主要以家用咖啡机为主,代表性企业有广东美的卡菲、小熊电器等。

       在中游环节,按咖啡成品细分市场的参与者类型来看,咖啡熟豆的代表性品牌有Uncle Bean’s

       Coffee、illy等;挂耳咖啡品牌有UCC、隅田川咖啡等;胶囊咖啡品牌有L’or、Blendy、Nespresso等;咖啡液品牌有永璞、柯林、吉饮等;在速溶咖啡市场中,代表性品牌主要有三顿半咖啡、雀巢咖啡、G7咖啡等;冻干咖啡品牌主要有马克斯韦尔(Maxwell

       House)、摩可纳咖啡等;即饮咖啡市场的代表品牌有贝纳颂、农夫山泉炭仌、雀巢等;而现磨咖啡市场的代表品牌主要有星巴克、瑞幸咖啡、Costo、%Arabica咖啡等。

       在下游流通市场,流通渠道可分为连锁咖啡店、连锁便利店、快餐店、电商平台和外卖平台。其中,连锁咖啡店、便利店是现磨咖啡的主要消费渠道;而即饮咖啡、速溶咖啡则通过商超、便利店、电商平台等渠道销售;麦咖啡和K咖啡主要依托麦当劳门店和肯德基门店进行销售。

行业发展历程:历经四波咖啡浪潮,走向精品化

       咖啡文化自1980年代进入中国至今已有约40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普及化、商业化、大众化及精品化四波咖啡浪潮,消费者愈发重视咖啡的品质及风味,咖啡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当前,在咖啡大众化的背景以及资本加持下,特别是头部品牌如星巴克用近二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初步的市场教育后,差异化、高品质且有适当价格优势的咖啡新品牌将迎来新机会。精品咖啡抓住了时代与消费者群体的变迁趋势,围绕新体验和创新布局从而获得成功。

行业政策背景:云南、海南发展咖啡优势产业

       由于我国咖啡上游产业主要集中在云南、海南等地,在政策支持方面,主要以支持和引导这些区域的咖啡产业发展为主,《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等政策均支持咖啡等优势产业发展。

行业发展现状

1、咖啡产业链上游分析

——云南咖啡豆单产上升、海南咖啡种植面积较小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2018-2022年,云南咖啡豆种植面积呈现出了先增后减的走势,产量呈现区间波动的走势。种植面积方面,2022年云南咖啡豆种植面积达到了127.3万亩,同比减少了8.6%,较近五年的最大种植面积(156.7万亩)减少了18.8%。2021-2022年,受气候变化和地形环境影响,水土流失现象相对严峻,云南部分咖啡豆种植区域甚至已经不适宜种植咖啡豆。在此背景下,云南当地需要重点提升咖啡豆种植的可持续性。

       产量方面,2022年云南咖啡豆产量达到了14.3万吨,同比增加了31.2%,较近五年的最高产量(14.5万吨)减少了1.4%。虽然2022年的种植面积有所减少,但通过品种和种植环境改良等手段,云南提高了咖啡豆的单产量,2022年云南省咖啡豆的单产量为112.3公斤/亩,同比增长43.56%。

       海南同样拥有咖啡豆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因气候、海拔等原因,海南更适合种植罗布斯塔咖啡豆。以罗布斯塔咖啡豆为主要原料的兴隆咖啡,是海南咖啡品牌的代表之一。根据《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海南将大力发展咖啡产业,2022年新增咖啡种植面积1.5万亩、总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

       相比之下,海南的咖啡种植面积不占优势,但在自贸港政策下,发展咖啡贸易,正逢其时。海南咖啡豆产量远不能满足当地兴隆咖啡的生产需求,发展咖啡贸易,是海南弥补本地原料产量不足的市场需要。而海南自贸港的税收优惠政策,则成为另一重“催化剂”。海南自贸港有原辅料加工增值超过30%(含)可免关税的政策,为海南咖啡产业实现质的跨越提供了条件,海南不仅是咖啡的种植地,也可以是世界咖啡贸易和加工的集聚地。

——云南咖啡豆涨价潮来袭

       长期以来,云南咖啡豆价格依附国际期货价格体系,种植端的咖农并未分享到咖啡市场的太多利润。随着2021年咖啡豆期货价格和云南咖啡生豆市场价格双升,云南产区有望在价值链中提升存在感。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咖啡市场的快速发展,众多的咖啡品牌对于上游咖啡豆的关注度更高,去到云南寻豆一时之间成为咖饮品牌不约而同的选择,2022年起云南(普洱)咖啡价格指数快速上升,咖啡豆市场迎涨价潮。

       注:以2017年11月3日咖啡价格指数为基点(1000点)。

2、咖啡产业链中游分析

——中国咖啡产量保持稳定,进口量先升后降

       据美国农业部(USDA)于2023年6月底发布的《全球咖啡市场与贸易》,2022/23咖啡年度中国咖啡产量为2000千袋,每袋为60KG,约计12.0万吨,与上一咖啡年度持平。

       同时,在进口量方面,据美国农业部(USDA)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18-2020/21咖啡年度,我国咖啡进口量总体呈上升趋势;随后咖啡进口量有所下降,2022/23咖啡年度进口量为3100千袋。整体来看,中国咖啡产业较依赖于进口,进口量约为国内产量的1.5倍。

——中国咖啡消费量总体增长

       USDA数据显示,2017-2023年中国咖啡消费量整体呈增长趋势,2022/23咖啡年度中国咖啡消费量达4200千袋,较2017/18年度增长44.83%。

3、咖啡产业链下游分析

——线下:连锁咖啡店多分布在新一线城市

       在下游流通市场,咖啡的主要销售渠道包括连锁咖啡店、便利店、快餐店等线下渠道以及电商平台、微信小程序、外卖平台等线上渠道。线下渠道方面,以连锁咖啡店为主导,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4月,我国连锁咖啡店主要分布在新一线城市,占比达23.58%。

       注:统计时间截至2023年4月7日。

——线上:消费渠道多样化

       伴随着中国电商产业的发展,天猫、京东、抖音等线上电商平台也成为了消费者购买咖啡的主要渠道,通常以购买速溶咖啡、即饮咖啡为主。此外,消费者一般通过微信小程序或咖啡品牌自营APP进行线上点单,预估时间线下自提。整体来看,咖啡的线上消费渠道可细分为综合电商平台、微信小程序、咖啡品牌自营APP、外卖平台等等。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咖啡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2022-2023年中国知识付费行业研究及消费者行为分析报告中,有哪些看点?

       2023年中国石油消耗量是7.56亿吨。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最新发布的《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油气行业发展进入动荡变革期,存在更多不确定性。

       今年国际油气价格仍将呈高位波动态势。我国宏观经济整体回升将拉动能源消费较快增长,预计2023年国内石油消费量7.56亿吨,同比增长5.1%;成品油消费量3.98亿吨,同比增长9.1%。

       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布伦特原油期货全年均价涨幅39.6%,均价接近2014年水平。全球天然气贸易量连续3年下降,贸易格局出现历史性调整,俄罗斯管道气逐步退出欧洲市场,美国加大对欧洲LNG供应,全球天然气贸易量为1.2万亿立方米,同比下降1.0%。

石油消费的特点

       一是我国石油消费复苏回暖,成品油市场供需宽松。预期国内石油市场将加速复苏,呈前低后高走势,预计2023年国内石油消费量7.56亿吨,同比增长5.1%;成品油消费量3.98亿吨,同比增长9.1%。成品油产大于需3500万吨,市场供应形势相对宽松。

       二是我国天然气需求呈恢复性增长,总体供需形势偏紧。预计全国天然气需求恢复较快增长,全年消费量为3865亿方,增速回升至5.2%。

       三是国内油气企业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油气产业链能力将持续提升。原油产量将保持2亿吨以上,天然气产量预计将超过2300亿立方米。

       四是2023年我国能源政策重点围绕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双碳”1+N政策体系,加快推动“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地实施。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什么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根据艾媒咨询的分析师,2022年中国知识付费市场规模将达到1126.5亿元,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808.8亿元。该行业的投融资事件数量也在增加,从2014年到2019年,投融资事件数量增长了约3倍。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社会竞争压力激增,消费者通过自我提升化解知识焦虑,以及知识付费领域产品逐渐多元化、专业化,能满足更多消费者知识需求,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达2808.8亿元。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现状及趋势分析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居民消费放在优先位置。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渐升级,消费结构也在不断调整。而国内需求是指国内居民、企业等对于各类物品或服务的需求总量。

       政府把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方向,也是顺应了消费升级的趋势。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保障。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如加强职业教育、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缩小贫富差距等,来促进居民收入的增长。

       只有当居民的收入增长,才能刺激其对于各种消费品的需求。服务业是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要积极发展服务业,加大对于金融、文化、旅游、医疗等行业的支持力度,提高服务业的供给质量和水平。

       这样能够更好地满足居民对于高品质服务的需求,同时也能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为了扩大国内需求,政府需要加大对于消费领域的投资力度。在传统消费领域中,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街道管理等方式促进消费的增长。

       同时,在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的领域,政府也要加强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出更具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的产品。最后结论是扩大国内需求,促进消费增长,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加强服务业发展、加大消费领域投资等,全面促进消费升级和经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中国经济将现修复式增长,今年GDP增速“保底”5%?

       ——预见2023:《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现状、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等)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主要有上汽集团(600104.SH)、蔚来-SW(09866.HK)、理想汽车(02015.HK)、小鹏汽车(09868.HK)、广汽集团(601238.SH)、比亚迪(002594.SZ)等

本文核心数据:产销规模、竞争格局、渗透率

定义

       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行业是指进行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活动的企业集合。

       新能源汽车按照能源供给和应用领域,有两种分类方式,具体如下:

2、产业链剖析:大型企业已实现后向一体化布局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原材料及零部件供应;中游是指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按照用途可划分为乘用车、商用车等;下游包括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服务等应用领域。

       从新能源汽车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参与企业来看,上游企业包含赣锋锂业、华友钴业等原材料供应商以及宁德时代、大洋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中游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主要有比亚迪、上汽集团等国产企业以及特斯拉、宝马等外资厂商;而下游主要有国家电网、上汽通用等新能源汽车充电及后市场服务商。大型企业如比亚迪等,已经实现后向一体化布局。

行业发展历程

       “八五”期间,政府开始组织相关部门展开了对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随后电动汽车列入国家攻关项目。历经了一系列策划之后,2011年开始,新能源汽车试点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从试点到全面,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历经转型阶段,由“政策导向性市场”逐渐向“市场导向性市场”转型。

行业政策背景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政策规划涉及购置补贴政策、节能减排政策、电池充电桩配套产业政策等,部分汇总如下:

       我国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2020年10月,国务院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充换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

产业发展现状

1、新能源汽车供需水平较为平衡

       受益于政策的优惠,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从2014年开始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大幅上升;随后2016、2017年受到骗补事件及补贴倒退的影响,产销量增速放缓。至2021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敲定,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将在2020年基础上再退坡20%。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据显示,2021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为354.5万辆,同比增长159.5%。2021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量爆发式增长,主要是因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拉动,呈现出市场规模、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发展局面,2022年新能源汽车不再享受补贴政策也是企业在2021年加大生产力度的原因之一。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爆发式增长,达到352.1万辆,同比增长157.6%。2012-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2年的1.28万辆到2021年的352.1万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可以看出我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需求逐年攀升。

       2012-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率呈现波动性,范围在95%-103%之间,在合理的范围内小幅波动,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供需较为平衡。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率为99%。

2、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大幅增加

       2017-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口规模呈扩大趋势。2021年全年进口新能源汽车14.37万辆,同比上升10.03%。

       注:海关总署的新能源汽车统计口径包括混合动力客车(10座及以上)、纯电动客车(10座及以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以及纯电动乘用车。

       2017-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规模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全年出口新能源汽车22.29万辆,同比下降12.5%;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及出口金额都大幅上升,总计出口量55.46万辆,同比增长148.8%,在出口金额方面,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金额为108.58亿美元,同比增长236%。

       2017-2020年,我国新能源进口量大于出口量,处于贸易逆差状态。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额首次大于进口额,由贸易逆差转为顺差。

3、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高速上升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步发展,2014年我国开始出现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由此也开启我国新能源汽车元年。2015年全国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增长年,在2015年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在整体汽车行业里的占比首次突破1%关卡,我国也在这一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国汽车总销量比例)达到13.4%,较2020年大幅上升。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格局

       根据企查猫查询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注册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其次为江苏、山东等沿海省市;浙江、安徽、河南、湖北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亦较多。

       注:颜色越深代表企业数量越多;数据截至2022年9月14日。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的地区分布来看,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上市企业数量最多,其中不乏广汽集团(601238.SH)、比亚迪(002594.SZ)、小鹏汽车(09868.HK)等龙头企业。江苏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上市企业数量亦较多,有亚星客车(600213.SH)等上市企业,安徽省有蔚来-SW(09866.HK)、江淮汽车(600418.SH)、安凯客车(000868.SZ)、汉马科技(600375.SH)等上市企业。

       注:颜色越深代表企业数量越多。

2、企业竞争格局

       依据乘联会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乘用车零售销量排名第一位的是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实现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达到58.4万辆;其次是上汽通用五菱,实现零售销量43.11万辆;排名第三的是特斯拉中国,实现零售销量32.07万辆,其他企业排名如下: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政策退坡,竞争加剧

       随着我国新能源政策补贴退市,市场进入转型阶段,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趋势如下:

2、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销量接近800万辆

       2020年10月,国务院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其中明确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20%左右。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5年我国汽车销量将达到3000万辆。前瞻在此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情况进行预测,到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402万辆,到2027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或达到783万辆。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2023年旅游市场行业现状如何?有没有业内专业人士来说一下?

       “国民经济顶住压力持续发展。”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如此形容2022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当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一系列年度经济数据发布,包括2022年国民生产总值与增速。

       结果并未出乎外界预期,初步核算,2022年GDP121万亿元,同比增长3%。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速4.8%,二季度增速0.4%,三季度增速3.9%,四季度增速2.9%。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与三季度持平。

       疫情三年,GDP增速分别为2.3%、8.4%、3%。2023年经济复苏将发力提速,外界普遍预期,今年经济增速目标不低于5%。

       21省份下调增速目标,6省份持平

       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2022年前三季度GDP增速为3%,在四季度增速下滑至2.9%的情况下,全年增速保持在3%。

       有经济学者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解释,通常情况下,下半年GDP占比稍高,特别是四季度GDP占比可达28%。不过,此前,市场对于2022年四季度GDP增速下行已有预期。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不断优化,2023年经济出现修复式增长是大势所趋。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在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后便表示,2023年世界经济增速可能会明显下滑,而中国经济可能总体回升,形成一个独立的向上运行的轨迹。

       2023年中国经济复苏已属必然,但争议在于回升幅度,这直接关系到2023年目标增速的设置。有乐观者甚至预测,今年GDP增速或达8%以上。

       不过,此前地方“两会”陆续召开,在已经对外披露2022年经济增速的省份,各省份2023年GDP增速目标相对稳健。

       据《中国新闻周刊》统计,对比各省份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2023年GDP目标增速与2022年目标增速,有21个省份下调。6个省份基本持平。湖南、江西2023年GDP目标增速为6.5%左右、7%左右,而去年则明确设置为6.5%以上、7%以上。

       另外有海南、新疆、重庆、黑龙江4个省份上调GDP目标增速。海南以9.5%左右的目标增速位列第一,其他将目标增速设定为6.5%左右及以上的省份多为中西部省份。

       占全国经济总量45%的6个经济大省,即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四川,均下调了GDP目标增速,除河南、四川设置在6%,经济总量排名前四的省份均将目标增速设定为5%以上或5%左右。

       广东省发改委主任艾学峰解释说,广东省2023年GDP目标增速的设定,主要考虑作为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体现广东担当,同时与省“十四五”规划目标相衔接,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广东省“十四五”规划目标提出,GDP年均增速预计为5%左右,2025年GDP达到14万亿元。

       5%也是此前众多经济学者认为2023年目标增速的“底线”。不过,中信证券宏观团队在研报中分析称,总体上各省份在设置GDP目标时相对稳健,考虑到基数效应和宏观政策力度较大,预计2023年各地GDP实际增速普遍高于预期目标。

       康义在新闻发布会也提到,“2035年的远景目标是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们目前只有1.27万美元,要达到这个中期目标,还要增长翻一番多,120万亿还只是我们前进当中的一个小台阶。”

       国家“十四五”规划的远景目标提出,2035年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意味着,在2021年至2035年的15年里,中国的GDP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不能低于4.73%。

       消费贡献明显下降,谁在“挑大梁”?

       在1月17日的新闻发布会现场,“消费”是一个被频繁提及的话题,这源于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作用。

       商务部曾在2022年1月披露,2021年的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5.4%,消费重新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

       据康义介绍,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货物和服务净出口,2022年拉动经济增长的情况分别是,最终消费支出1个百分点,资本形成1.5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0.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最终消费支出32.8%,资本形成50.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17.1%。

       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下降,背后是继2020年之后,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再现负增长。2022年全年社零总额43.97万亿元,比上年下降0.2%。其中,餐饮收入4.39万亿元,下降6.3%。

       2020年疫情爆发后,全国社零总额数据持续波动。2020年,全国社零总额为39.2万亿元,同比下滑3.9%。2021年回升至44.1万亿元,增长12.5%。

       不过据康义介绍,2022年12月社零总额边际已经在改善,当月,社零总额下降1.8%,11月的数据则是下降5.9%,降幅收窄4.1个百分点。

       相比之下,在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的情况下,2022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依然增长5.1%,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9.4%。康义表示,“固定资产投资是2022年稳经济的一个重要抓手。”显然,投资再次在去年的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

       康义介绍,2022年12月,新入库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达到3.8万个,比11月增长7.5%,支撑2023年的投资还是有比较好的基础的。但是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2023年“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这意味着,今年稳增长更多依靠内需,并且与以往扩大内需多以投资为主不同,消费的位置更加突出。

       各省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纷纷提出针对性措施。比如广东表示,2023年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信心、优化消费环境”,要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等大宗消费,加大餐饮、文旅、养老、育幼等服务消费促进力度。

       在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列出的今年重点任务的第一项便是“积极扩大消费投资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明确提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浙江也表示,把激活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进一步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河南则提出,调整妨碍消费的限制性措施,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鼓励新能源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

       从各地披露的2023年社零总额增速目标来看,一些省份甚至设定为10%以上,如海南、云南、福建、新疆等。

       广东省将今年社零总额增速目标定为6%。国民经济报告称,这一目标值主要考虑国家不断优化疫情防控措施,人流、物流有望加快恢复,拉动相关消费较快回升。同时,线上消费、国潮消费等新模式、新业态增长势头良好,广深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加快建设,将对消费增长形成重要支撑。

       记者:陈惟杉

       ——2023年中国文化旅游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沉浸式体验成为文旅新未来组图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曲江文旅(600706);新华联(000620);锋尚文化(300860);三湘印象(000863);宋城演艺(300144)等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文化旅游行业发展特征;中国游客文化消费在旅游花费中的占比分布;中国文化旅游行业发展趋势

国内文旅发展特征

       中国经济长期快速发展,带动了文化市场的繁荣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透过现象看本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实质就是两个产业要素在耦合基础上融合为一个创新系统,其表现为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以旅游活动为载体的多层次、多要素结合起来的一个综合性产业集群。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全球经济发展陷于长期衰退的大环境下,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增长,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文旅行业发展至今,文化和旅游融合进一步深化,文旅新产品、新业态、新形式不断涌现,其主要发展特征如下:

文化休闲活动增加旅客“出游获得感”

       据《2021年全国文化消费数据报告》专项调研显示,48.1%的受访者表示在旅途中的异地文化感知更强,29.0%的受访者认文化休闲愉悦身心的效果更好。在艰难复苏的市场环境下,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加速提供了更多消费新场景。越来越多承载着独特在地文化、创意设计、现代运营理念的文化休闲空间显著增加了人们出游获得感,如剧本杀与景区融合打造的沉浸文旅、艺术融入酒店推出的“可以居住的美术馆”等。

文化消费占比逐步提升

       在旅客心理需求发生变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旅客开始进行文化消费。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全国文化消费数据报告》,超过90%的受访者表示会在旅游中进行文化消费。游客的文化体验内容包括文化场馆参观(29.6%)、打卡文艺小资目的地(46.1%)、看剧观展(47.9%)、演艺/节事(31.1%)、民俗体验(16.1%)等。从消费支出结构看,文化消费在旅游支出中的比重主要集中在10%-30%和30%-60%区间。

沉浸式文旅成为文旅发展新业态

       目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进行文化旅游并进行消费。文旅行业正在逐步从新奇转为体验,进而来到沉浸式布局,我国现存沉浸式文旅布局现状如下:

国内文旅行业发展趋势

       结合我国文旅行业发展现状来看,沉浸式文旅等数字文旅将是我国文旅行业的重要趋势之一。文化和旅游业是数字技术的重要应用场景和领域。数字文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大数据和数字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与文旅业的深度融合而形成的新产业形态。具体发展趋势如下: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文化旅游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