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费主义是如何通过伪造文化来欺骗年轻人的?
2.对于年轻人来说,该如何远离消费主义陷阱?
3.如何破解消费主义带来的发展困境?
4.网购要小心哪些套路?作为消费者的我们该如何应对?
消费主义是如何通过伪造文化来欺骗年轻人的?
伪造节日文化:七夕、520、圣诞节、情人节……纷纷变成了炮节,炮节也需要仪式感,仪式感怎么来,花钱啊,消费啊。这个稍微隐秘点,相当于泡良。
伪造消费文化:6.18、8.18、双11,双12,这个就比较赤裸裸了,相当于诱奸。
伪造圈层文化:无论是包装还是广告语,都是在明里暗里告诉你:买了我你就是XX类人。包括不限于古风一族(汉服)、萝莉小组(萝莉装)、嘻哈团体、旅游达人、知道分子(知识付费)、无法定位的话就叫品味一族,相当于传销。
伪造流行文化:各种网红食品和生活用品,以及大小网红流量艺人,没有其它的含义,就是潮流,你不想OUT就来吧,相当于骗小孩。
伪造品牌文化:最典型的就是各种联名款、定制款,一个手机壳本来只卖20块钱,印上一个LOGO,200,一件T恤本来只卖30块钱,印上一个图案,300,还限量,你买到还觉得占多大便宜似的,相当于抢劫。
伪造标签文化:你买我这个东西就是特立独行与众不同斜杆青年,买那个玩意就是岁月静好宠辱不惊森女一族,广告和文案传递给你的心理暗示唬的你一愣一愣,相当于仁波切。
伪造礼品文化:以前农村经常刮一阵风,突然流行给某个特定亲戚送特定东西,比如外甥给舅舅送伞,姑姑给侄子送鞋,就是当地商贩造的势。现在与时俱进了,变成爱他(她)就给他(她)啥玩意,或者换成父母、领导,相当于脑白金。
伪造收藏文化:典型的比如炒鞋、手办,名为收藏实为投机,我怀疑有专门的策划机构操盘,相当于割韭菜。
这是对年轻人,对中年人则用伪精英伪禅学伪断舍离伪养生伪国学伪茶学伪中产阶级生活方式和标签来欺骗。对老年入采取恐吓+亲情主义,就是大家熟知的卖保健品套路。
对于年轻人来说,该如何远离消费主义陷阱?
我觉得如果年轻人想要要躲避开消费主义陷阱,不交智商税。就要学会理性购物。需要再买年轻人想要不被商家套路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需要再买。很多时候,我们对商品并没有很强的需求,只是被商家的营销方式,打折手段所吸引。冲动消费之后很有可能后悔。但是转念一想,东西便宜,退货又麻烦,不如就暂时留下来,说不定之后会用得到。这种情况,很有可能会出现一种结果,那就是这件商品再也不会拿出来使用。直到很久之后,在偶然之间又看到了这件商品,会在心中暗暗后悔。当初自己到底在想什么,为什么会买这么个东西回来?其实这是商家的一种套路,掏空你的钱包,当时消费者还觉得自己占了大便宜。什么挥泪大甩卖、卖一件赔十块等宣传词屡见不鲜。其实,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商家可不傻,赔钱卖东西图啥?要是真的有资本家喜欢做善事就直接捐出去了。对了,就算是捐款、捐物,也会找媒体给自己曝光,谢谢通稿啥的。所以,想要不交智商税,最先要明白一个道理。需要的时候再去买才是最省钱的购物方式。
不为情怀买单也有很多商家会利用情怀来为自己的商品宣传。经常会喊出口号说?你还记得小时候的味道吗??拥有它,弥补童年时期的遗憾?我们都欠XX一张**票?等等。这种营销模式充斥在每个品类当中。糖果商家会说自己是一代人的童年记忆。饮料商家会说自己是曾经的国产骄傲,重新开始有多不容易。服装厂家会说自己时尚是一个圆,之前风靡全国的服装品牌又回来了。甚至是卖图书的商家也会给自己商品配上一个好看的盒子,上面写上童年经典,再版重现之类的。然后把价格提升上去不知道多少倍。那时候的小孩子,现在都有钱了,一看真的是自己之前使用过的商品。再看包装,真好看,我要买。结果就是,将原本很便宜的东西花了大价钱买了回来。
理性看待当然,每个人的消费观念和经济能力是不同的。很多人就是喜欢追求随心所欲花钱的爽快感,也有一部分人愿意为曾经的情怀买单。购物这种事情,很难说值得还是不值得。自己觉得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如何破解消费主义带来的发展困境?
对于年轻人来说,自己的收入和消费远远超过自己想象之中,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消费是没有什么概念的都不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花呗借备通通都不在年轻人的话下信用卡也是刷爆,这种消费概念应该是现在非常普遍的一种行为。根据数据显示确实是值得大家深思的一个问题,消费主义通常也是有很多营销手段的,我们应该把商品还有品质都应该联合起来。享受消费很多年轻人都渴望自己无节制的消费,享受这种生活条件,并且把所有的生活目的还有人生价值都会和消费做连接。特别是年轻人收入本来都是特别低的,也是没有什么积蓄,但是他们的消费观念往往也非常的不成熟。通常会受到商家和其他品牌的一些套路,受到这些影响之后就会让自己过度的消费,和超前的消费行为。
远离物质享受所以劝大家还是要远离享受这些物质能力,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不断的发展,生活条件也大幅度的提高,商品肯定就会在市场中越来越优秀,购买的欲望肯定也会越来越大。特别是年轻人特别喜欢消费,比如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会让消费给自己带来快感。也会通过消费来认同自己的价值,买奢侈品来满足虚荣心。
养成记账规则如果想要远离这种消费观念的话,就应该让自己养成记账的规则,这种消费习惯就能控制,我们远离这种无目的的消费概念,也会远离消费陷阱。让我们更有精力去投资自己,去追求眼前实际的东西,远离借贷花呗,借呗这些形式都是套路。也是通过网络提前消费,很多年轻人也比较喜欢这一选择,只要我们控制消费,对于自己来说就是最大的进步。
网购要小心哪些套路?作为消费者的我们该如何应对?
克制消费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然而克制消费这件事却是一项逆人性的事业。
人的内心渴望的是随心所欲、挥洒自如、纸醉金迷;然而克制消费却让我们反其道而行之。由此可见,克制消费就是一件逆人性的事业,想要做好这件事情,必须能够了解人性的弱点,并且付出实践,克服这些弱点。
行为经济学里有一个观点:人们面对同样的问题,相较于延迟的选项更倾向于及时。比如人们更乐意选择当天就能获得较少的报酬,而放弃一年后才能得到丰厚得多的报酬,哪怕后者在一年后确确实实能带来超高的回报。
消费亦然,当下的消费能带来更大的快乐。哪怕延迟消费,能购买得更多。人们还是倾向于选择当下消费,今朝有酒今朝醉。
正因如此,各类商家也正是抓住了人的心理,大肆宣传,鼓动消费。在这样的氛围下,如果你不买似乎你就对不起自己、你就不够精致、你对自己不够好甚至你这次不买就会吃大亏。
其实,明白商家的各种套路,摆脱消费主义的漩涡,我们不妨学学老祖宗的智慧。国学大师南怀瑾曾经在一次讲座中谈到:“中国人的经济思想哲学是两个字节俭,节制、节省。我们现在发展的今天的中国社会,刚好违反了这两个字。你读《大学》:“生之者众,用(食)之则管。”这是经济的大原则。生产的多节省,不用留下来。老子讲,我有三宝,曰慈曰仁爱,爱人。(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里的俭不是小气,而是节省。”南怀瑾老师为我们解读了传统中国智慧中的经济大原则。古人教会我们的是节省,不铺张浪费。这种观点恰恰,被我们现代人抛弃,甚至鄙视。
我上大学那会,深受享乐派意影响,“钱就是用来花的!不花还抵不过通货膨胀呢!““超前消费多好啊!别等有钱了,也花不了了”。因而,有了钱基本都花了。那个时候,还颇看不起父母扣扣索索地攒钱。现在,才知年轻时的轻狂无知。
《断舍离》一书也告诉我们,生活的真谛在于:斩“断”物欲,“舍”弃废物,拖“离”执念。其实,我们生活中真正需要的东西并不多,抛弃对物质追求的执念,学会给生活做减法。这样就可以避免,一时冲动,在商家聒噪的氛围里买下许多未来根本不会用的商品。
在网购过程中,我们需要小心以下几种常见的套路:1. 虚假商品描述:有些商家可能会在商品描述中夸大其词或者提供虚假信息,使商品看起来比实际情况更好。在购买前,要仔细阅读商品描述、评论和评级,尽量选择有信誉的卖家。
2. 低价诱骗:一些商家会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吸引消费者,但在交易过程中可能会收取额外费用,或者发送次品、仿冒品或根本不寄送商品。在购买前,要比较价格,并警惕过于便宜的商品。
3. 虚假促销:一些网店可能会通过虚假促销手段吸引消费者,如假的打折、虚假的限时优惠等。在参与促销活动时,要核实促销信息的真实性,并注意是否有隐藏的附加条件。
4. 虚假评论和评级:一些商家可能会通过购买虚假评论和评级来提高商品的声誉和销售量。在购买前,要查看多个来源的评论和评级,以获取更客观的信息。
作为消费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应对这些套路:
1. 选择可信赖的卖家和平台:在购物平台上选择有良好信誉和口碑的卖家,避免在不熟悉或不可靠的网站上购物。在购买前,可以查看卖家的评级和评论,了解其他消费者的购物经验。
2. 仔细阅读商品信息和政策:在购买前,认真阅读商品描述、退货政策、物流信息等重要信息,确保自己对商品的了解和权益的保障。
3. 多渠道比较和验证:在购买前,通过多个渠道比较商品的价格和特点,查看其他网店或实体店的价格和评价,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4. 注意个人信息保护:在网购过程中,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确保网站采取了合适的安全措施,不泄露个人敏感信息。
5. 留意退款和投诉渠道:了解退款和投诉的流程和政策,如出现问题,及时联系卖家或平台,并保留相关证据。
6. 学习购物技巧和经验:与其他消费者交流购物经验,学习购物技巧和防范措施,避免成为欺诈行
为的受害者。
总的来说,保持警惕和理性,仔细核实信息,选择可信赖的卖家和平台,是网购中应对套路的关键。